《弟子规》第十六课

作者: 学会学夫子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22:45 被阅读70次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学会学夫子学堂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在准备进入别人活自己家门的时候要先问问家里谁在,在进入厅堂的时候要先提高自己的声音说一句话。入门,指的是进入私人的家里,一般必须要先敲门,问问谁在呢,得到允许后才能进入,如果对方正有什么事不方便见客人,或者正在会见其他客人不方便接见你,你进去了就会很尴尬。上堂,指的是一个小范围的共用的场所,比如一家人,或者一个办公室的人,一般不会有关闭的门,这样就不用去敲门了,但是必须要在进入之前大声说一句话,让在这个场所的其他人知道有人要进来了,这样不仅可以表现自己光明磊落,也可以避免吓到对方,人吓人吓死人啊!加入人家正在低头玩手机呢,你一点动静没有突然就出现了,人家一回头,“呀!什么玩意儿?”就会吓一跳!万一有个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的话,你可能还就摊上事了!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别人问你是谁的时候,要回到自己的名字,“吾”和“我”这样的回答有时候分不出到底是谁。在你敲别人家门的时候,别人问“谁呀!”咱们一般回答“我”但是有的时候就会给对方带来困扰,到底是谁没听出来啊!开门吧?万一是坏人咋整?不开门吧,真是认识人怎么办呢?继续问你到底是谁吧?万一是一个很熟悉的朋友感觉很不给对方面子,你可能还会说:“连我都听不出来!”这样浪费时间不说,还会给坏人可趁之机,现在很多骗子就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思想,打电话:“你猜猜我是谁?”然后你猜是谁,他就是谁,然后就让你汇款。看来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按照这样的回答直接说出自己的名字就会省掉很多麻烦。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用别人东西时候,要和别人说一下,经过别人允许后再用,假如不问就拿去用了,那就是“偷”。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乡内庭院里有棵果树,每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他们的家人像这样教育他们。”通过这则故事我们就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曾经有一个大公司选拔人才,来应聘的都是各大名校的高材生,人都到齐了之后老板却走出了办公室,过了一段时间回来说:“你们这些人都没有被入取。”后来人们才知道老板通过录像看到这些应聘者趁屋内无人管理,也是为了更了解公司,全都翻阅了公司的档案,老板看到这批人这么没有素质,只能放弃了这次招聘。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借了别人的财物,要及时归还,这样以后有什么急用的时候再和别人借人家才会借给你。“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就是这么一句话,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现在人很难有这种行为了,和别人借了东西到期不还,还很有道理,“我没用完怎么还?”、“我也缺钱,有钱了又不是不还你!”......这类的话说的时候都不知道脸红,导致很多人说:“要想不做朋友了那你就借给他钱!”这股风其实刮开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很快就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了,一发不可收拾!给人感觉这种事如果不是国家出面来全面调控很难治理了,必须要找到根源,严抓狠打,否则一场信任危机将席卷全国使民心涣散,乃至影响经济发展。所以现在国家提出要学习“中华古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领导人多次提出,给人民“克己复礼”增添了足够的信心,北京今年还把整部的《论语》划入了高考考试范围。长期坚持做下去相信这样我们的国家会变得更好!

    到这一课为止,《弟子规》中“谨”的内容就全讲完了,下一课我们开始讲“信”,“信”在儒家思想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

    注:喜欢国学的朋友能可以通过微信搜索z578234168注明国学加您入学会学夫子学堂微信群,更好的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弟子规》第十六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qt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