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09676/2f15d8bc5a4c28b9.jpg)
宪问篇第十四·四一(373)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钱穆译】子路在石门外宿了一宵,黎明即赶进鲁城,守门人问他:“你由何方来?”子路对道:“自孔氏来。”守门人说:“嘎!那人呀!他是一个明知干不成而还要干的人呀!”
【杨伯峻译】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宵,[第二天清早进城,]司门者道:“从哪儿来?”子路道:“从孔家来。”司门者道:“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
【傅佩荣译】子路在石门过了一夜。第二天清早入城,守门者问:“从哪里来的?”子路说:“从孔家来的。”守门者说:“就是那位知道行不通还一定要去做的人吗?”
奚,什么,何。晨门,守门人。
本章是讲通过别人之口了解孔子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和看法,说他是一个明知道行不通还一定要去做的人。
晨门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人算是贤还是不贤呢?晨门是称赞孔子还是讥讽孔子呢?
我们在《论语》里找一个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例子来看看。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22》)这里讲孔子对田恒弑君的愤怒和不平,当时孔子没有职位,但仍然按大夫身份相谏,他认为他有责任、有义务来禀告国君和三卿,体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
从这里看,“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示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知其不可”说明心中已有明察,“而为之”是强力而行,这样是不是和“知天命”相矛盾呢?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之”,是孔子把为当作了他的使命,也是一种知天命。知不可为是明白天意,而为之则是天意赋予的使命。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38》)他虽然讲道之行废是命运使然,但他依道而行也是命运使然。
我们再看《论语·微子7》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子路说,君子所以要出仕,就是尽他的义务。至于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孔子下学而上达,就是行其道而知天命。所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知天命,他以天下为己任,无怨无悔,是贤者奋发向上的表现。
至于晨门对孔子是讥是赞,站在晨门的角度看,可能是讥,是说孔子不识时务,但站在孔子的角度看,则是责任所在,使命使然。
人生在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知其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不为,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其中的关系很微妙,需透彻领悟。领悟的前提是知天命,知天命的前提是下学上达,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下学,因此可以说,人生的每一刻都要用心去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