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平时的生活粗犷写意,总喜欢谦卑地对别人说自己不讲究。可一到年节,家家户户却一板一眼,该有的美食与器物丝毫都不会含糊,一道一道的年菜更是准备得精细讲究。
过年是村里人的大事,是一年中最庄重的一个仪式。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心中的欢愉与激动就已完全被唤醒,人们开始忙绿起来。炖猪肉、磨豆腐、炸丸子、蒸馒头的香味随着风儿在村里此起彼伏地飘荡着,从街巷里走过,那些美味或简单直接或隐约神秘地挑逗着你的嗅觉,引发你的猜测。
如果说年菜的准备是根据各家的口味与喜好有所不同,但有一样却是家家户户都要同样用心来做的食物,那就是年糕。
图片选自网络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高长寿的含义,更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万事如意年年精进。所以,这既营养美味又寓意美好的年糕在这个盛大日子里永远不会缺席。
记忆里的年糕是金黄色的,主料选用的是黄米面(也叫黍子面),加入红枣和红豆,黄米是自家石磨磨出的匀实细粉,红枣是秋天亲手摘下晾晒的,红豆是自家田里收获的,每一样都带着庄稼人参与生活的虔诚心意。虽然家家户户都做年糕,但每家做出来的又各不相同,走亲访友一圈下来,村里人就会将年糕细分为枣年糕、豆年糕或枣豆年糕,谁家的馅料丰富齐全,就会被众人称赞:实诚、富足。
奶奶最会做年糕,将黄米面加水和成松散潮湿可捏成团的状态,然后将泡好的红豆混合进面中,蒸屉上仔细铺好衬布,然后将混有红豆的黄米面胚均匀整齐铺放在衬布上,再用木铲认真抹平,最后将洗好的红枣半含半露按压在面胚上,每一个步骤都认真虔诚地象做一场祭祀,而奶奶弯腰放枣的画面便定格成了一幅温馨的画,成为了悠远的记忆。等到奶奶站直身子满意地将锅盖稳稳盖上,就可以大火开蒸了。一锅年糕大约得蒸上1个小时,为此家里人干脆就在院子里盘大灶,拉起风箱、烧起劈柴,因为这样一次可以蒸足够的量,在风箱凑鸣劈柴合声火苗舞动的歌舞中,灶火大锅里蒸出来的年糕颜色和味道就是让人觉得更加暄软香甜别有滋味。随着揭锅的一瞬间,乳白色蒸汽满天飞扬,心中的喜悦也一齐欢腾。
图片选自网络将热气腾腾、软糯香甜的年糕放在大案板上,等热气散开手感温热时,大人们会用浸了凉水的菜刀,利落地把年糕切成厚约1厘米长约10公分、大小均匀的长方形糕片,那些原来潜藏其中的红豆、红枣就会被真切地看到,它们像玛瑙一样镶嵌在金黄细腻的黄米面中,在阳光的照射下色泽诱人,年糕块整齐的铺放在案板上,远远看过去就像一块块诱人的金砖,不仅外形挑逗你的视觉,而且香甜的气味也牢牢地抓住了你的胃和心。
禁不住诱惑的孩子早就围过来眼巴巴地看着,希望大人们可以看懂自己的心愿满足期盼,可是大人们偏偏就是要啰嗦几句:这年糕可不能这么着急吃,会烫嘴烫心的。然后会讲各种关于年的传说、关于年糕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这个:过去有一个馋嘴媳妇,年糕蒸好,她揭开锅盖就着急偷吃,刚咬了一口就听见有人来厨房,于是就把嘴里的赶紧咽下去,手里的就藏到棉衣里,结果粘了牙烫了嘴还把肚皮都烫坏了。小孩子们就在这半信半疑中等待年糕从滚烫变温热,吃上一小块解馋,却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等到过年那一天一定要结结实实吃个够。
图片选自网络冬天天气冷,也就半天时间吧,那些晾晒在案板上的年糕就被冻得干硬干硬了,帮着大人将它们一片一片收起,存放在食篮里,心里却想象着蘸上白糖或是抹了蜂蜜后一定会更加的软糯香甜,不禁又将升起的口水使劲咽下去。
过年,是村里人的大日子,既是旧年的结束,又是新年的开始,过了年,马上就开春,又是一个四季更替,又一场生活劳作的大幕开启,一年一年,一个轮次一个轮次地走下去,村里人无暇回望,只是更热切地期盼着来年。过年,一桌人围坐在一起,一人夹一块年糕是早有的默契,咬一口,仿佛就咬定了这新的一年,被细细咀嚼品味了的年糕,随着踏实和妥贴下肚,信心和底气顿时就十足起来,笃信这一年一切都是好的,年景好收成好,孩子们长得好学习好,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美味年糕带来的能量,让平日里无可奈何的脆弱瞬间能变成了一往无前看得见摸得着的豪气和坚韧:这一年要努力过得更好!
过年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就像这寓意满满的年糕一样,形式和内容早已无法分开,美味让人觉得美好,美好中品尝着美味,彼此依存共生互长,是年糕更是“年高”。
图片选自网络年糕,每年过年都会吃,但城里人早就不像村里人那样一家一户自个儿蒸了,过年时买回来放入冰箱,吃的时候拿出来,慢慢让它解冻,再上屉蒸过,瞬间就会让人想起风箱奏乐,柴火在大灶里噼里啪啦的歌唱,袅袅的香气飘在当空,香糯满喉的快乐,还有那底气十足的少年时光。
一份年糕,慢嚼细品,原香流转,韵味悠长,日子虽千回百转但终是相信会年年提高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