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行裹。女人要裹脚,男人要裹头。女人裹脚,那是裹脚布,听起来就有异味,不雅。男人不一样,男人裹头,那叫幞头,虽然也是以布裹就,但那相当于帽子,是面子所在、威严所系,成功人士的象征———相当于高档商务手机,里面还是全球通VIP的卡,跟我们这套餐那优惠的普通市民卡不在一个层次。
幞头从北周兴起,后来进入上层社会并加以美化,唐代由裹头巾演变为随戴随摘的帽子,宋代成为官场指定服饰。宋代文官的幞头,就像电视里包青天、狄仁杰戴的,帽子后边左右各有一脚,是用金属丝扎起,衬上木片形成,称为展脚幞头,这是文官的统一标识。因为幞头以青黑色的纱做成,所以后代就俗称乌纱帽,成为官帽的代名。
既是官帽,幞头就很重要。《画墁录》记载宋代有个姓裴的地方官,被个姓段的上级抓了小辫子。段上级很牛:先把你帽子拿下来,以后看你表现再说。裴下属说:“此幞头是受官日朝廷所命之服,既命去之,不敢擅裹,须候朝廷指挥。”意思是这玩意儿是朝廷叫戴的,段上级要我摘,我不能不摘,但将来要戴,没有朝廷命令我可不敢。实际上是给段上级出了个难题,你能叫我摘,但没资格叫我戴,看你怎么办。“露头治事”是有违官场规矩的,但裴下属是个拧脾气,上班时间就是不戴官帽。过了几年,事情传到中央,皇帝判决:段上级私自摘人官帽,不合适,“罚食”,裴下属终于平反“复冠”。这不但说明幞头很重要,而且提醒我们:官帽,不是想摘就摘想戴就戴的。
还有个例子,不像裴下属的遭遇那么沉重,但足以说明幞头的重要。宋太祖时,曾有两个进士“争状元于殿前”,分别叫王嗣宗和赵昌言。太祖也决定不了,于是让两人打架单挑,约定谁赢谁当状元。不料赵进士有点谢顶,幞头本就戴不稳,结果王进士一拳挥去,幞头立即坠地,王进士赶紧“趋前谢曰:臣胜之!”皇帝大笑,于是王进士当状元,赵进士屈居其后。说来真是三个活宝,点状元是多么严肃的事啊,结果十年寒窗竟然因为戴不稳幞头而居二等,真是囧啊。那赵进士活到现在,多半要对电视台见缝插针的生发广告情有独钟。
突然联想起幞头,其实是因为屡次见到若干官员被问责而丢了幞头以后,不多久又东山再起幞头再戴。而最有趣的是,有位朱副厅长在丢了幞头后表示,“接下来还是要开心生活,开心享受”。这使我想起香港电影《水浒传之英雄本色》,里面与林冲作对的坏人高衙内有句口头禅别具一格,叫做“你能把我怎么样啊”。身为坏人的高衙内,最后当然得死,但当他被林冲刺中、倒地身亡前,却依然沉着冷静又嚣张,说:“我现在死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啊?”呜呼,这种乐观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是何其超脱,正与丢了幞头的朱先生遥相呼应。但与朱先生相比,我个人倒是更愿意与裴下属、赵进士相视一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