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今天上的是郑振铎的《猫》。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课文,很有生活气息,而且描写很细致,富有哲理。第一节课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思路,第二课时,探究本文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和中心思想。
第二课上下来,觉得活泼有余,回味不足。活泼的原因还是要归功于课文的平易近人,充满乐趣。上课的时候做了一个课堂调查,养宠物的家庭居然超过了一半。所以这样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其次,课件的问题过于琐碎,虽然说降低了难度,但是造成了低水平的阅读。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设计相对综合性的问题。“三只猫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家里的人对它们的态度怎么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为什么?”
组织课堂讨论还比较热闹,我觉得这里需要培养一种发言和倾听的课堂讨论的好习惯。倾听是对于发言者的尊重。其次,还是有一些学生们被PPT里面的猫的图画给吸引住了,却没有顾及课堂问题以及课文。看来,还是少用PPT吧。课堂设计还是要多多让学生的活动,一方面照顾学生的能力,一方面能让学生有所提升。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真相;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对于人来说,宠物是弱者,流浪的猫狗更加是弱者。
最后的问题是——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问题,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完成。第三只猫遭到冤枉最后遭遇被打死亡的命运,看似偶尔,其实必然。这里面藏着一个因果逻辑,三只猫因为各自的性情和外貌的特点引起人们不同的喜恶,从而导致了不同的命运。这里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果是可爱的黄猫(第二只)的时候,发现芙蓉鸟被偷吃了,可爱的黄猫会遭遇冤狱吗?作者和他的家人会怎么想?”这里面要将事实和想象区分开来,还是要通过细致的阅读,充分的讨论和辨析来得出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为了得出结论而教,而是要注重引出结果的过程,否则,学生不得法,还是不能学到阅读的方法。阅读教学课是一种轻松和紧张的平衡,这里面需要教师的富于智慧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在阅读中获得成功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