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国是个小国,在宋襄公的励精图治下,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当时齐国是盟主,齐国、晋国、楚国都是强国,宋国也进入强国之列,受邀参加齐国的葵丘会盟,就象现在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一样,定期召开会议,缔结同盟关系。
襄公八年,齐国的君主死了,宋襄公打算牵头举办盟会。准备工作做了四年,在十二年的春天,宋襄公在鹿上召集盟会,要求楚国动员各诸侯拥护他,楚国同意了。襄公的异母弟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是祸患哪!”襄公不听劝。
盟会终于在秋天成功举办,诸侯在盂地会见宋襄公并结盟。楚国不服宋国做盟主,趁此机会逮捕了宋襄公,并组织军队攻打宋国,战争一直拖到冬天,诸侯们在毫邑集会,在众人的调解下,楚国才释放宋襄公。
过了一年,宋襄公主动去攻伐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于是楚国率兵来攻宋。
在周朝,各诸侯国之间的道路交通不便,王庭发布命令到达诸侯国的时间很长,帝国对各诸侯国很难管理。周武王、周成王时期还好说,分封的都是自家兄弟和忠心耿耿的功臣,一代、两代、三代诸侯延续下去,亲情的纽带越来越弱,诸侯如果发动叛乱,王庭三个月或者半年才能得到消息,平叛就来不及了。为了扼制战争的苗头,维持帝国的秩序和社会的和谐,周公收集了历代各部落优秀的管理制度,制订出了一套礼乐制度,从吃饭穿衣坐车住宫室的标准,到进贡朝见祭祀奏乐的礼仪,按等级规定行事。大家遵守这些礼仪,帝国就不会出乱子,如果有人违反礼仪,王庭去纠正和讨伐比较容易,这样就能把战争消弥于无形。
随着大大小小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强的越强,弱的越弱。许多小国弱国投靠大国强国,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合并或者侵吞现象,周礼的约束力越来越弱,过去在战争中,挂上免战牌,或者以将对将,兵对兵的作战方式已经淘汰,大家开始运用兵法,搞阴谋诡计,去追求胜利的结果。
宋襄公和楚成王在泓水边会战,宋军早就列阵以待,楚军正在赶来,楚军开始渡河,目夷说:“楚军兵多,我们兵少,趁他们没有完全渡河,`我们先发动攻击。”宋襄公说:“不可。”楚兵完全渡过河,还没有列成阵势,目夷又说:“可以攻击了。”襄公说:“等他们布成阵势。”楚人布成阵势了,宋人才开始进攻。宋国军队大败,襄公大腿射到一箭而受伤。
宋国人都埋怨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在人家艰难的时候去困窘他,不在人家没有布成阵势的时候击鼓去进攻他。”大臣子鱼说:“战争以取胜为功绩,还有什么陈词滥调可空谈呢?一定要象你说的那样,那么就当奴隶好了,何必去打仗呢?”
泓水之战在历史上很有名,就是因为宋襄公不击半渡之军,遭至失败而被人千年耻笑。但宋国是殷商遗民的国家,国内一直遵守着殷朝的制度,固守着有关战争的礼仪,所以他会不顾战场的形势,以君子之道来应对战争导致失败。
变化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机械地用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来应对变化了的现实,肯定不会成功。所以我们每个人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