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篇第十七·二(436)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钱穆译】先生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而相远。”
【杨伯峻译】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傅佩荣译】孔子说:“依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依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性,本性,人性。
性是心的本体,亦称心性。孔子没有提出性善性恶之说,他只是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的习惯不同,每个人的性情变得各不相同。习惯受环境、教育等的影响,好的环境,好的教育可以形成良好习惯,不好的环境,不好的教育则让人形成坏习惯。习惯的好坏也就决定了人的性情。
在《论语·阳货3》篇中,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只有有智慧的智者和没有智慧的愚者,他们的心性不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和教化而改变。没有什么可以让智者为恶,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愚者为善。但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处在“上知与下愚”之间,因此都会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都能形成习惯,也都能改变心性。
性有无善恶我们不讨论,几千年来都没有定论。但习有善恶,孔子在这里突出习的作用,是想劝勉人们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择处仁,不沾染坏的习性,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情。
阳货篇第十七·三(437)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为不移。”
【钱穆译】先生说:“只有上知与下愚之人不可迁移。”
【杨伯峻译】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傅佩荣译】孔子说:“只有最明智与最愚蠢的人是不会改变的。”
上知与下愚,明智与愚蠢。
本章的意思很清晰,很明了,但如果纠结于“上知与下愚”中的“上”和“下”怎么解释,恐怕会把人搞昏。不如直接按傅教授所译“只有最明智与最愚蠢的人是不会改变的。”
最明智的人好学不厌,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已经走上人生正途上,他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所以他们不改变也不必改变。最愚蠢的人缺少真知,找不到人生正途,没有前进方向,也没有人生目标,所以他们不改变也不肯改变。
如果把这一章并到上一章,意思就通顺流畅了。是说人的天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不同而变得不同。只有最明智与最愚蠢的人是不会改变的。
孔子说不会改变的只有最明智和最愚蠢的两类人,但这两种人为数不多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介于上知与下愚之间。孔子直接排除了这两种人,就是想说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习惯的形成而改变性情。那么就善与恶而言,有可能大家都会变成善人,也有可能大家都会变成恶人。这就是要提醒大家,习惯的好坏起决定性的作用,而环境和教育对习惯的形成影响最大,因此慎重地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好的教育真的至关重要。
有人说,世上没有天生的优等民族,但绝对会有优等的社会环境。也有人说,对教育而言,一个真善美的上乘环境足可胜过100个好父亲,加100个好校长,再加上100个警察!等等,这些足以说明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