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一词的解释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狭义:一种具体的分封制度。
“封建”一词源自中国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将领土分封给宗室或功臣做为食邑的制度;在此制度下,诸侯、领主或大地主有权占有土地及其收入,并且能在其领地上行使政府职权;这一制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在公元前3世纪秦朝建立后,渐为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取代。
据《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孔颖达疏:“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1、西周的封建制度
周武王实行第一次封建,原因有三:首先是为了安抚殷民,同时加以监视;其次是进行武装移民,藉此扩展势力;再次是笼络人心,以巩固周朝的统治。
第一次封建
封建就是分封诸侯,即将土地分给诸侯去建立他们的管辖范围。周初第一次封建的经过和内容,主要有以下数项:
·周武王灭商后,自动退出殷都,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到那里,继续管理商的遗民;
·周武王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目的是监视武庚,称为“三监”;
·周武王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为诸侯,这些封国大多数集中于黄河南岸。
周公东征平乱
西周建立两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年幼继位,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代理政事,这种做法称为“摄政”。三监不满,便散布谣言,说周公会对成王不利,又怂恿武庚共同起来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周公亲自领兵东征对付三监,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把乱事平定下来。后来他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东都,把参加武庚叛乱的“殷顽民”迁到那里,又派驻重兵加以监管,将洛邑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此外,周公又制定礼乐,藉以维系国家和社会的秩序。
第二次封建
周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实行第二次封建,主要有以下数项:
一、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伐淮夷、徐戎,遂封于鲁。
二、齐。封姜太公的儿子丁公于齐。
三、卫。封康叔于卫,得殷民七族。
四、宋。封微子启于宋。
五、晋。封唐叔于夏墟。
六、蔡。封蔡仲于蔡。
七、东都。周公经营洛邑为东都,置殷顽民。
目的有三:
·分化殷地遗民,防止殷民再次起来叛变;
·巩固周朝的统治,作为王室的屏藩;
·扩大统治范围,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周初第二次封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把殷人旧地分封为宋、卫二国,以方便统治;
·大封亲属和功臣,作为王室的屏藩;
·周公特意把第一次封建的一些封国向东移,部分更远至东方海边,藉此扩大统治范围,并将殷人的封国包围其中,以防其再生叛乱。
分封诸侯的作用
周武王和周公总共分封70余国,其中姓姬的诸侯占了53个,可见周初两次的大封建,所分封的诸侯多数是周王的同姓子弟,其次才是功臣。在封建制度下,周王又称为“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分封诸侯的作用,就是要他们作为中央的屏藩。
此外,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等五等。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宗法制度
西周还建立了一套宗法制度,配合和维系封建制度的发展。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两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
“春秋战国之时,已渐由封建而变为郡县。”“周初千八百国,至春秋之初,仅存百二十四国。春秋诸国,吞并小弱,大抵以其国地为县。因灭国而特置县,因置县而特命官,封建之制遂渐变为郡县之制。”秦灭六国,废封建,置郡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制度。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秦并天下,更古制,更井田而为阡陌,废封建而置郡县,黜儒术而任名法。”
2、西汉社会
封国与郡并行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两种制度并行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性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九王。
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一方面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诸侯王国对中央构成威胁,埋下了西汉政治危机的伏线。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期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生有所改善,国家一片兴旺。但诸侯王势力日盛,渐渐变得骄横跋扈,汉景帝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政策,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汉景帝派将军周亚夫平息了叛乱,并且削减了诸侯王的权力,使他们成为只食俸禄的闲员,不再治理人民。从而,中央集权统治的根基更加稳固了。
削减诸侯王国的势力
吴、楚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的权力已被削弱,不过他们仍拥有辽阔的领地,经济力量也很大。汉景帝死后,汉武帝承袭了其父的削藩政策,颁布“推恩令”,容许诸侯把王国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使诸侯王的力量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3、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封建制度”,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即使存在军阀割据政权,大多数情况下,也要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
二、广义: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认为,封建制度就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进阶段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国从秦汉至明清施行的都是封建制度,都属于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领主)手中,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封建领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依据就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在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就是对其生产关系的破坏,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是旨在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而改变整个封建制度)的阶级斗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生产关系——雇用劳动力。
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是以商品交换与商品生产为核心的商品经济。由于生产的目的由自给自足转变为向社会提供产品,从而决定了生产关系将有别于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农民与手工业者开始离开原来的土地和作坊,成为无产阶级,再由工厂主——最早的资产阶级与他们签订雇用协议,形成新的生产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对原有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有能力扫清一切有悖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最终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国家。
下篇文章介绍中央集权,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
据《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封建,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区域内建立邦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