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
一、意义何在
当下学习这些文章的意义何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习主席强调:要努力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尤其是媒体多元化、开放的今天,将传统文化传承更为重要。
二、编排内容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由于地理、人文历史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围绕“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三篇讲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刻画了一幅温馨而又美好的北京春节的画卷,抓住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写出了春节的隆重热闹,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沈从文的《腊八粥》,重点写了腊八这一天的民俗活动。古诗三首:韩翃《寒食》写到寒食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写七夕乞巧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写中秋节,还有一篇略读课文:马晨明的《藏戏》写到藏族特有的民俗。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阅读链接,同样是在写除夕夜,但阅读链接写到的是闽南地区的风俗。课后题指向学生生活实践,感受春节习俗。以及写作:《家乡的风俗》,甚至词句段运用中的“习俗的寓意”,都在指向于各地风俗。
在内容上,教材选编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创设了浓浓的风俗气氛,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以及查阅资料,对共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家乡的独特民俗活动有更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认识。
从而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淳朴民风、浓浓亲情、美好祝福、精神寄托等等,进而产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主动将民俗文化传承,在内心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养一颗中国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