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自卑情绪,原因是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高压的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落差,激发出心中的自卑。
有自卑情结的人,不一定都表现得安静、顺从、内敛,与世无争。很多有着自卑情结的人,并不承认自己有自卑情结,常常用举止傲慢、盛气凌人、夸夸其谈等外在的优越感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在书中坦言:自卑是人类的通病,也是失败的根源。
那么,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阅读《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看看作者是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卑感的形成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人如何借助自卑感的原动力超越自身限制,达到对优越感的适度追求,最终获得成功的。
一、什么是自卑?
作者将自卑称为自卑情结——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二、生活的意义
哪些是人类需要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会引发人类的自卑情结?
回答这些问题前,必须先认识三大制约人类的重要事实:
我们生活在贫瘠的地球上,我们无法脱离它。
单独的个体无法独自存活,必须和其他人发生必要的关联。
为了繁衍后代,每一个男人或每一个女人都无法回避爱情和婚姻关系。
这三个事实涉及到的三个领域是社会、性别、职业。
作者说,每个个体对生活意义的深刻体会都是通过个人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所做出的各种反应而体现出来。
简单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认为生活充满希望和创新,时时充满机会,即使有困难也只是暂时的,那么他就会热爱工作,从中获得令人称赞的成绩;相反,如果一个人认为生活是艰难而有风险,挫折远远大于机会的,那他会对工作缺乏热情,遇到的任何的困难都会令他畏缩不前。
也就是说,对“生活意义”的错误解读会导致自卑情结的产生。错误的解读,会导致人们选择错误的方式和目标去解决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最终,不但无法顺利解决问题,还可能频频受挫,于是就容易引发自卑情结。
三、三种“问题”儿童
在一个生命发展的第五年,少儿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稳定的对待困难和事业的行为模式。对于“对这个世界和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有了基本的答案。
作者指出,有如下三种经历的儿童,容易形成错误的“生活意义”,在将来面临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时,更容易感受到挫败。
首先是在童年时期遭遇疾病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出现缺憾的孩子。他们很容易在和他人的比较中变得灰心丧气,更容易因为周围人的同情、嘲讽而逃避现实、深感自卑。不过,如果这些儿童能够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的自卑情结也能成为他们向上拼搏的动力。作者阿德勒本身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阿德勒又矮又丑,还患有佝偻病,母亲偏爱哥哥。但他在父亲的鼓励下,战胜了身体上的缺陷所带来的自卑,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写出了《自卑与超越》这本经典著作。
第二种是过度娇纵的儿童。受到溺爱的儿童总会将自己对他人的期待理解成一种命令,他无需努力就能够受到上帝的娇宠。他们的目标是“独占鳖头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一定要别人觉得自己重要,并想方设法得到想要的一切。”他们会通过破坏团队的合作,或用暴力手段报复那些没有顺从他的人。
第三种是从小被忽视、被冷落的儿童。他们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也不懂得合作。他们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把困难看得太大,选择低估自己、低估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
作者指出,陷入生理缺陷、被溺爱、被冷落情境的儿童是不容易与外界合作、并且容易产生问题的,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都是错误的,需要有人站出来帮助他们彻底改变那些错误的想法。
这一点上,作者强调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重大影响。
四、家庭
家庭中父亲、母亲以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母亲:要用合适的方法去关怀、了解孩子,当孩子已经和她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之后,母亲应该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之后,她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等交往。
父亲:必须平衡好职业、友情和爱情的三种关系,他要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不会贬低妇女对家庭的重要意义,用友善的方式教育孩子。
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的关系不和谐,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作用。如果父母互相较量,看谁更宠爱孩子,谁更能赢得孩子的支持。孩子长大后,他对合作的看法就是父母之间糟糕的关系,他与别人的合作能力会非常差。
对于如何获得美满的婚姻和缔造幸福的家庭,作者还特意列举了几条原则。
夫妻互相爱护,关系和睦。
夫妻在孩子面前不可表现得太过甜蜜,以免孩子认为自己被忽视。
父母不应该给孩子灌输太多的性知识。
父母不能因为钱而产生矛盾,而是应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以合作的姿态来解决。
家庭中不要存在任何权威者,父母必须一起协商子女的教育问题,对每个子女要一碗水端平,不能有偏爱行为。
在家庭应该有平等、团结一致的合作关系,而不应该存在斗争,特别是兄弟姐妹的争斗。
五、学校
作者认为,对于家庭而言,学校就是一种延伸。那些在家庭中没有得到好的教育的问题孩子,教师就要好好地引导他们,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
作者还认为,教师的职责与母亲是一样的,比如,培养对学生的兴趣并与他们建立联系。
理想的教师应该怎么做?
鼓励孩子在他感兴趣的事物上树立成功的信心。
避免把孩子的成绩进行排名,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而是让孩子们意识到,在学校里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个体。
教师应该认识到没有天生的天才,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每个孩子都可以在他所感兴趣的事情上获得成功,所以教师要能够为孩子解除某些自我限制。
避免类似“如果你用功一点,就可以加入优等生的行列”的评价,这种评价反而会成为懒孩子用作失败的借口。
作者在整本书都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一个儿童对于合作并不感兴趣,那么,他变成神经病、罪犯、自杀者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作者指出,孩子的那些显然会让他们走向失败的人格,在儿童时代比较容易防止或者纠正。所以他对教师寄于厚望,他认为教师能够保证人类的未来——老师能够帮助学生,帮助他们改正自已犯下的错误,并且让他们懂得自立自强,懂得与人合作,勇敢地面对生活。
六、解决问题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期望能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克服我们成年人个人的自卑。但看完整本书,我并没有像看其他心理学的书,找到一些实践的方法,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地克服自卑并超越自卑,而更多的是剖析自卑的成因,以及自卑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大多以理论和学术性内容为主。
不过,在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以及各种场景所遇到的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很多解决的方法,大部分是站在社会问题层面的高度,比如前面提到的家庭和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儿童等,还有如下几个方面,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青春期:我们要做的是能够指出孩子们的错误,并鼓励他们向正确的方向(需要与人合作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为孩子们提供适当的鼓励,而不能只是安静地等待他们自己努力奋斗。
罪犯:罪犯同普通人一样,一直追寻自身安全感和优越感目标,他们同样希望能够尽快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跳过那些讨厌的障碍。可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却是与社会规则相违背的,他们的优越感目标是凭空想象而来的,是不切实际的。
作者指出,我们所能的除了帮助他们培养合作精神,引导他明白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有效的措施减少犯罪,比如:
为每一个想投身于事业的人提供一份基本的职业保障;
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职业教育;
组织罪犯一起参与讨论社会问题;
消除和克制淫磨的奢侈作风。关于这一点,作者特意指出,巨大的贫富差距,容易引起穷人的心理失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让少数人享受荣华富贵,挥霍无度,而其他人只能过捉襟见肘的生活是不合适的。
不过,作者总结,如果想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产生,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从儿童幼年的时候有意地去锻炼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而不是只关注他们自身。
另外,在职业、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方面,作者同样是强调合作和对他人感兴趣的重要性。
七、超越自卑
通过这本书,我们已经深度了解到自卑的根源,知道避免自卑的产生要从婴儿开始培养,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因父母的不当教育而产生问题,到了学校,还可能由老师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进行纠正。
但对于一个成年人,在知道自己有自卑情结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按作者提出的“寻找真正的生活意义和学会合作”的方法,克服并超越自卑情结呢,这应该就要由读者自己去领会了。
生活的意义。阿德勒说,真正的“生活意义”是有标准:它们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够共同享有的,是共同的意义,是可能被很多人确定为有效的意义。比如某些科学方法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有相同意义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生活的意义在于个人为团体所贡献的力量。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如果所做的事都是对他人有益的,而不是损人利已的,我们就不会感到自卑。也就达到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的境界——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有忧愁。
学会合作:也许,我们不再只是关注自身,只追逐个人利益和寻求个人的优越感,而是对他人、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找到信赖自己也值得自己信赖的伙伴和朋友,主动与他们合作,也能够克服自卑。
这是一本比较烧脑的书,但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特别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表的人群,更加有必要好好阅读这本书。
正如阿德勒所说,母亲和教师能够保证人类的未来,他们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我们无法估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