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有杕之杜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杜,杜梨,又名棠梨、甘棠等,野生于荒郊野岭、山脚道旁。杕(di),形容树木孤立。“有杕之杜”,孤立的杜梨树。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棵孤立的杜梨树,兀自长在大路旁。那贤德君子啊,可肯与我交往(与我交游)?我内心对他崇敬友善,不知能否邀其一起欢饮?
《毛诗序》:“《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武公寡特,兼其宗族,而不求贤以自辅焉。”朱熹《诗集传》:“此人好贤而恐不足以致之。”
我赞同朱熹的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求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人是社会动物,结交朋友、追求友情,愿与贤者交游、与心敬者把酒交心,是人正常的社交需求,这首诗表达的正是这种社交需求。
交友要交贤德之友,荀子曰:“蓬木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交往不可不慎!孔子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中心好之,曷饮食之?”这让我想起《周易》中的“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我有好酒,愿与你分而享之。看来,宴饮很早就是感情交流、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客吃饭,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谈生意、交朋友,解争执、化矛盾,托人办事、求人帮忙,孩子加冠、老人过寿,奠基上梁、婚丧嫁娶等等,构成洋洋大观的民间宴饮文化。从古代的列鼎而食,到现在迎来送往、公务接待以至国宴,则是官方的饮食文化。此外,还有一套敬奉鬼神的祭祀饮食文化。怪不得《礼记》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饮食文化的重要性。
诗经中《唐风·杕杜》、《小雅·杕杜》以及这首《唐风·有杕之杜》,均是以“有杕之杜”起首。《唐风·杕杜》说的是孤独的逆旅行人呼唤同路互助互爱。《小雅·杕杜》说的是孤独的妻子思念长年在外服役丈夫。这首《唐风·有杕之杜》说的是独处君子希望结交贤德之士。
《诗经》中另一首出名的关于杜梨(甘棠)的诗是《国风·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首诗说的是召公治理有方,深受人民拥戴,召公去世后,他曾在其下休息居住、决狱治政的那棵甘棠树,人民相约加意保护,表达对召公的怀念,后遂以“甘棠”称颂循吏的美政和遗爱。
多次出现在《诗经》中的孤立的甘棠,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历史影像,同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想象。行走在乡下,自己总希望能在村边道旁,发现那棵孤立的甘棠,能依依其下去感发古人的孤独之怀、遗爱之思。
前不久,上夏县祁家河扶贫,竟然在旗杆岭的山道旁就看到了杜梨树,问当地村民,说是叫“棠梨”,没错,杜梨也叫棠梨、甘棠;相随的同事说他们老家叫“土梨”,也能对上号,是“杜梨”不是“土梨”。没想到诗经中的树名,在几千年后的乡民口中竟然没有改变!这就是神奇的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乡土文化。
我在那棵杜梨树下停留遐想。我想到,如今能你来我家、我去你家把酒言欢的无间密友尚有几人?最近一次的无牵无挂、无欲无求的叙阔又距今几何?红尘滚滚中,多少次觥筹交错,多少次宴罢人散,人生到底追求什么?
原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蒋惠岭在北大国际法学院毕业典礼致辞中向同学们贡献的四个锦囊,给我以深深地同感。第一个锦囊: 度过一个平凡的人生;第二个锦囊: 为社会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第三个锦囊:共守宝贵的人文精神;第四个锦囊: 竭力远离“乌合之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