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有感墨学人文社科
墨学即常识,墨者永在行——墨家思想与文化自信

墨学即常识,墨者永在行——墨家思想与文化自信

作者: 墨者永在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20:49 被阅读164次

    〔内容提要〕墨学思想是由墨子及其后学所创立的价值理念,具有完整的逻辑和可实践性。墨学思想以天志为最高信仰,以传承“先王之道”为己任,以“除天下之害,兴天下之利”为奋斗目标,墨子墨家通过亲身实践为墨学在先秦乃至整个华夏文明体系中奠定下不可动摇的地位。墨学思想的价值理念来源于“天志”,同时也来源于人的生活本身,其著名的“三表法”中的“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墨学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兼爱、非攻、节用、非命、尚贤、尚同等思想不仅在先秦时期具有卓越的先进性。在当今时代,甚至更远的将来都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所以墨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骄傲的部分。

    〔关键词〕墨子/墨家思想/常识/自信

    引言: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百家争鸣。在面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时,始终有一个学派,让我们无法不重视。两千多年来,这个学派被视为“中绝”,然而其所主张的思想,却融入大部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之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遵循着这个学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这个学派就是“墨家”。墨家思想在先秦被称为“显学”和“古之道术”。孟子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吕氏春秋》说墨子是布衣之士,然而万乘之主、千乘之君却不能与墨子争士。不但如此,王公大人们愿意礼遇墨子,且愿意自己的子弟向墨子学习。《淮南子》则称墨子是无地之君,天下无论男女老幼都急切的愿意归附到墨子那里“安利之”。由此可见墨子墨家在当时的普及范围之广和被接受程度之高。时至今日,我们在研究和传承墨家思想时,仍然会为墨家的价值理念所折服。因为墨家思想几乎涵盖了我们文化中所有优秀的部分: 爱好和平、不坑害人、互相帮助、勤奋务实、节俭、守规则、忠诚信义、慈孝、见义勇为等等,皆是墨家思想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 回归常识的墨学是“活的墨学”

    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需要。道德与文化反过来又指导和服务于人。有些道德和文化是恒久不变的,比如不坑害人、互爱互利、努力拼搏、守法守约等,这些价值理念是恒常的,亦包含在墨子所倡导的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非命、节用等主张之中的。意识到此,笔者曾提出一个理念——墨学即常识。

    概而言之,墨学即常识的理念是补充以文字文献记载为理论依据来研究墨学思想的另外一条理路,主张从生活之中发现墨学价值理念,以及墨学价值理念对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影响。依据这条进路,我们将发现的是“活的墨学”,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的墨学。它不同于文字记载的纯粹理论,不是通过依靠文字来得以传播的,而是经生活本身所严格证明的,《公输》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正是墨学价值理念存在的最真实写照。也因为如此,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即使没有墨家门徒的出现,墨学依然成为不能绕过的高峰。

    唐代大儒韩愈说,儒墨相用。众所周知,唐朝并无墨家,所以根本不会有墨家用儒的情况出现。相反,儒家自孟荀开始就不断吸取墨学的精髓。所以作为当代墨者或者墨学研究者,我们应当自觉传承和发扬墨学,也应当在生活中发掘墨学价值理念的存在,以使更多人“明白自知”,并自觉遵循墨学的价值理念来行事,从而构建相爱相利的和谐社会。这是我们的使命。

    所谓常识,就是常情常理,就是为人们所认同的共识。墨子说:“言有三法,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 恶乎原之? 察众之耳目之请,恶乎用之? 发而为政乎国,察万民而观之。此谓三法也”。(《非命下》) 考先王之事,就是遵循和继承传统中那些恒常的价值理念,察耳目之请就是遵循民众所自发形成的秩序的价值理念,所有这些就是常识。

    二 墨子尚贤思想的常识性

    墨子在其思想中,多次提到先古圣王所做的事,这就是遵循传统。例如《尚贤》所言的“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尚贤即是精英文化,通过墨子所考先圣王之事,我们会发现,墨子所主张的尚贤这一精英文化,是我们文化的传统。尚贤,提倡以贤德为标准,反对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喜好为标准。在尚贤思想中,墨子用人所共知的事来说明精英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比如说,不会杀牛羊,必然会去求助技术好的庖丁。不会做衣服,必然会求助技术好的裁缝。不会给病马治病,必然会去求助医术精湛的兽医。有一张坏掉的弓不会修,必然会去求助技术好的维修工。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虽然自己的能力不够,但是懂得求助于技艺精湛的专业人士,这就是常识。尚贤思想其实就是如此简单的在生活中处处践行。墨家的尚贤主张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立都离不开各方面的人才。但是随着每个朝代政权的稳定之后,封建统治者不再遵循尚贤的主张,往往以血亲和个人喜好做为用人的标准,最终导致国家亡灭。这是历史的教训,所以墨子说尚贤为政之本。尚贤,是精英文化的体现,基于传统和事实,不但具有价值理念的合理性,同时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性。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一个公司或者任何一个组织,要想发展,要想在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然要遵循尚贤价值理念,重用和培养人才,以提高竞争力。所以越是具有竞争力的组织机构,就越是精英的聚集地。作为个人来说,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做到“一专多能”,俗话说的“艺多不压身”其实也是尚贤的体现。由此不难看出,墨子所主张的不以血亲关系和个人喜好为用人标准,而是以品德才能为用人标准的尚贤的主张,是历经检验的常识。

    三 自利与利他之统合:墨家兼爱思想符合基本人性

    兼爱非攻是墨学的核心思想。墨子说,兼爱是取法于天的。因为“天欲人相爱相利,不欲人相恶相贼”。然而这样的主张,可以是一种信仰,却不是必然让人认同并信服的理由。所以墨子用“三表法”的常识来论述说明。墨子说兼爱是禹汤文武所曾经从事过的事,是传统。墨子说,战争侵略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胜利者,有的只是大量生命的死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增加认知的智慧。生活的常识更容易让人真切的感受并认同兼爱非攻的实在性。墨子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兼爱下》)我们爱别人,别人才会爱我们;我们利别人,别人才会利我们。同理,如果我们去坑害别人,别人必定也会坑害我们,这是基本常识。“爱必利”是兼爱的体现,而“以利推爱”这个说法则不符合墨家兼爱思想。因为,墨家兼爱思想,其逻辑是明确的——只有兼相爱,才会交相利。反过来的话,就不是墨学了。以利相交,利尽则散。而墨学的兼相爱,交相利,则明确的确立了因果或者说先后顺序。只要彼此相爱(这个爱,可能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尊敬,理解,包容,诚信等等)就可以产生互利共赢。

    俗话说的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就是兼爱的道理。人性是自私的,因为各自价值理念的不同,会导致“厚者有斗,薄者有争”的状况,然而人又是寻求相互理解,希望互相接受的。正是因为人追求相互理解,希望互相接受,人与人之间兼相爱交相利,才成为可能。纵然我们已知历史上战争频发,每一次人为灾难都让人类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人类社会还是在向着文明的方向迈进和发展。人类的文明发展,其内在的因素就是人们自发自觉的对兼相爱交相利的不断的和永不放弃的追求。任何时候,都有像墨子所说的“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先从事爱人利人”的人在促使人类社会向文明的方向发展。兼爱是人内在的需要,是人理性的选择。如果说还有一种功利主义符合人自私的本性,又能让所有人都获得利益,那就是兼爱。墨子“利天下而为之”的兼爱,很多人认为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然而利他绝非不可企及。稻盛和夫说“利他”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点严肃,其实“利他”很平常,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比如想给小孩好吃的东西,想看到妻子开心的笑容,想让辛苦的父母生活舒适等等。任何行为,只要是出于对周围人的关爱之心,就已经是利他了。为家人努力工作,帮助朋友,孝敬父母......这些朴实的、小小的利他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扩展到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大范围的利他。从他的话中,我们看到的是和墨子兼爱思想的一致性。“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兼爱中》)我们有什么样的能力,就用什么样的能力去帮助人,“有良道劝以教人,有余力则疾以助人,有余财勉以分人”。

    在如何践行上,墨子举了个例子,墨子说看到有一个背着粮食的人在休息,当他要背粮食起身时,只要伸手帮忙抬起来就是兼爱了。从墨子所举的例子来看,兼爱的有余力则疾以助人,并非一定要自己替别人背粮食才是兼爱,而是能够援之以手这种小事做起。兼爱利他,就像一个圆,以己为中心,从自己家人做起,爱父母,爱儿女,爱妻子,然后爱朋友爱周围的陌生人,人与人之间兼爱利他的“圆”,环环相交,就像水面上落下雨点时产生的情形一般,墨子说尽爱无难就是这个意思。作为社会的人,人与人是“人皆天臣”的平等的关系,不是“亏人而自利”的损人利己,而是相互取予和相互受授的“兼相爱,交相利”的关系。兼爱是人们源自内在的需求,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感性的存在。我们爱利别人,有时并不是为了从对方那里得到实在的好处——金钱或者名誉。助人为乐体现的是我们的能力被人所认同和接受。很多时候,我们在理解兼爱的时候,总是强调“施与”,以为“施与”就是兼爱,然而并非如此。兼爱不仅是施与,更是用心去感受、接受和不伤害。墨子说如何知道天兼爱天下呢?是因为天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兼而有之,兼而食之,就是天接受天下人。不论天下哪个地方的任何人祭祀天,天全部接受——“兼食”。所以,兼爱包含了接受和施与两个方面。兼而利之是施与,兼而食之是接受。“愛”这个字很形像,由“受”和“心”组成,其意义就是用心感受并接受。当我们用心感受,换位思考时,我们就学会接受,也就学会去爱别人——“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四 非攻”是和平主义思想也是社会伦理底线

    兼爱与非攻,一体两面。非攻就是不坑害他人,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和底线。民谚曰: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可以不爱,请别伤害。这些谚语的意思实际上就是对墨学非攻最好的注释。墨子说偷人家一颗小小的果实是不义的,人们一定会去批评。乃至于偷人鸡犬牛羊,更甚者抢劫财物、杀人性命都是不义的,就算自己不是受害人,人们也必然会反对。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们所固守的价值理念,“亏人而自利”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合理的,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损人利己,不因损害他人的程度变化而改变其性质。墨子说如果杀一个人是不义的,依据这个逻辑,那么杀十个人、杀百个人及至战争侵略,都是不义的,区别仅在于坑害人的程度不同,战争侵略是“亏人而自利”的极端形式。战争就像一把刀,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杀人,不论是发动战争的一方,还是被侵略的一方,都会被战争所吞噬,所以战争不会有真正的胜利者。以各种理由或“伟大理想”发动战争,都是“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导致的是生命的死亡以及人们无法安居乐业。战争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父母和妻子儿女的,只要想到他们随时会被杀死,他们的家庭就此破裂,他们的亲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就能感受到战争有多么残酷,所以墨子墨家奔走在战国时期,努力的阻止战争的发生,不断的向人们传递着不能坑害人的价值理念,军队的任务应当是保家卫国,救灾救难,保卫人民和平劳作,而不应当是侵略。墨子是当之无愧的和平使者,墨子的非攻思想更是人类最早的和平宣言。只有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没有哪个人和其家人以及其财产愿意被坑害,这是人之常情。

    五  “非命”“节用”实践于生活之中,却非“以苦为乐”

    中国人不但爱好和平,更具有勤俭节约的美德,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灿烂文明。勤劳就是墨子讲的“力事其疾”,每个人只有勤劳工作,才可以创造财富。有一个劳动人民都知道的俗语,说的就是创造财富靠的是勤劳的双手:一棵树两个杈,一个杈上五个芽。摇一摇开金花,要吃要穿你全靠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改善生活,美好的生活既非某个人的恩赐“君养民也惠”,更非“命富则富”的命运的安排。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关于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并不是问题,他们既不会去想,也不需要想,只是拼命努力的活着,睁眼干活,闭眼睡觉。活的坦然,充实,又不乏乐趣。他们不需要“人生的意义”这种外在的规范,也没有内在的疑惑,而是用勤劳活出自己“人生的意义”。对于人生,不是寻求意义,而是赋予意义,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文明延续的根源力量,实际上,这也正是墨学非命思想的核心所在。人的本质是爱,人不断的努力,也是为了爱,爱自己的家人,爱朋友同事,爱邻居,爱其他人。因为爱,所以会为爱的人而奋斗,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勤劳创造财富,节俭则可积累财富,墨子说“去无用之费”“天下可倍”。节俭是传统美德,对于每个家庭来说,节用并非大而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在的生活方式“其力时疾而自养俭”,努力生产创造,节俭积累,“家有余粮心不慌”,即使遇到不好的年景,也可以很好的应对,这是传统的生活经验,墨子说“食不可不务,用不可不节”因为“固本而用财则财足”。节俭不是抠门,也不是守财奴,而是珍惜资源和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大部分的普通人家,收入有限,节用也是积累财富的基本方法,一分钱都想要掰成两半花,以寻求价值利用的最大化。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自然资源的数量有限,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资源。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但同时也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与日俱增。随着人口的发展,终将有一天会产生自然资源与人口发展之间巨大的矛盾。所以珍惜资源,也是兼爱的一种形式,这也是墨子讲的“节用爱人”“爱众世”。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节俭、可持续发展等,恰好证明了墨家“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史记》)

    “疆本节用”是“人之生利”,葬埋则是“人之死利也”,所以“何独无节”。在墨家节用思想中,节葬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墨家的节葬反对厚葬久丧,主张“三日之丧”。对于丧礼而言,墨子认为“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丧礼中对已故亲人的哀悼,用厚葬久丧的形式是体现不出来的,相反的厚葬久丧伤生害命,浪费资源,只能体现等级特权。“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菹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示,则止矣”,未必就不代表心中不悲伤。“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也是“致孝于亲”。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也早就意识到,与其在亲人逝世后大摆排场以表示孝顺,不如在生前守候,好好伺候尽孝。对于已故亲人,按时祭祀,在民间是非常普遍的。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清明、中元节、寒衣节等,大部分的国人都有祭祀先人的传统,这也是与墨家节葬思想相同的,由此也充分体现了民间对墨学思想的自觉践行。而作为具有等级特权性质的厚葬久丧,在民间并不多见,抛开等级特权的因素,“哭泣不秩、寝苫枕块、不食而为饥,薄衣而为寒、面目陷陬、颜色黧黑、耳目不聪明、手足不劲强劲,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以此共三年”这样的丧礼也并不多见。

    对于墨家的节用思想,后世学者有个很大的误解,认为墨子“以苦为乐”“自苦苦人”。事实上墨子虽然自苦,却并不以苦为乐,更没有以苦苦人,我们在墨学思想中也找不到类似的主张。以苦为乐,是儒家的思想,比如在《论语》中就多有这样的记载: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而“士志于道,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以议也”(里仁)似乎也是宋明理学儒家们以苦苦人的根源。

    六 遵守规则与普遍性规则的核心

    世界上文化价值理念是多元性的,“一种米养百种人”“百人百性”,参差多态既是自然的规则,也是人类社会的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理念,有些相同,有些存在差异。宇宙中有无数颗星星,它们都按照一种共同的规则运动,这是一种“道法自然”的规则。“自然”的规则使宇宙中星球的运动井然有序。不难想象,如果不是这自然规则的存在,每个星球可能就在无序之中相互撞击,直至最后灭亡。从宇宙运行的规则之中,墨子发现了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法则,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墨子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天志》)规、矩是一种法则,天志是最高法则,所以人们应当遵循天志的法则,相爱相利,而不去相互坑害。

    人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呢?一是因为遵守规则可以提高效率。墨子说,手巧的人,可以画出方和圆,如果每个人都依据规则,不论手巧与不巧都可以画出方和圆。人有不断完善,求生向好的本性,期望一切天资都得到同等的发展,一切才能都得到尽可能完善的表现。由此,根据墨子的思想,我们可以说,好的规则制度是可以促进人不断完善的,这正是规则的重要性。人应当遵守规则的另一个原因是,规则是保护人的。比如说在公路上行驶的人和车辆应当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各行其道,否则的话就会彼此造成伤害,所以墨学讲法仪讲尚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尚同就是寻求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公约。尚是崇尚、推崇。同,不是消灭差异性,而是以个体差异为基础,寻求最大公约,所以,墨家讲的同,既保持个体的差异,又在差异之中建立相通之处。举个例子:张三李四王五是存在差异的——“有其异”,但是他们又是相同的——“为其同”,因为他们都是人,虽然他们同为人,却并不等于张三就是李四,也不等于李四就是王五,此即“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也异”。(《大取》)

    墨家主张的规矩的原则,是建立在遵循天道和始终以最广大民众利益为基础上的。所以墨子所讲的“同”的规则,一个是天志,一个是自发形成的秩序——民若法。在这两个规则之间,墨子强调要“法同观其同,法异观其宜”,但是绝对不能“次己为政”。

    有学者将尚同理解成“下”必须同于“上”是不对的,比如何炳棣先生就认为墨子的尚同是“一元化政制”,并比附于《孙子兵法,始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这其实是对墨学尚同的不理解。尚同不是要民众必须同于上位者,以上位者的是非为是非。相反,而是要求上位者必须要同于民,即必须以民众的是非为是非。墨子说: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尚同下》)明民善非,以民众是非为是非,就是民若法,也是三表法。所以在墨家的政治理念之中,执政者要始终忠信于民。

    所有以上这些墨学的价值理念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建立在常识基础上“三表法”,是墨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先秦时代,教育并非普及之事,尤其是墨子所面对的大部分都是社会的底层民众。所以在传播墨学价值理念时,墨子使用的就是简单明了的语言,使用的是基本的常识。越是简单明了的语言,越不容易被混淆,越是常识,越容易被普遍认同接受。所以在墨学思想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墨学价值理念的常识性是整个墨学的特色。

    七 求真务实,兴利除害的行动者

    如果我们对墨学稍有研究的话,就会很不意外的发现,墨子墨家与其他学派存在着一种迥异的特质。比如严密的逻辑,朴素的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永不懈怠的行动。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所以“以身载行”“言行之合”是墨家最大的特色。韩非子记载一个典故:楚王问墨者田鸠,墨子显学,为什么其身体力行无可挑剔,却不多见墨子的言词辩说呢?田鸠说,墨子的主张是传承先王之道,并用行动将“圣人之言以宣告人”,如果仅在文辞上下功夫,恐怕人们就只看中文辞而忽略了行动,那样的话就是以文害义,舍本求末了。对于墨家这种务实与毫不懈怠的行动,庄子同样给予了记载和认同,庄子说墨子墨家是“其生也勤”“形劳天下”“日夜不休”,并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而“求之不得”,是“枯槁不舍”的“才士也夫”。根据韩非子和庄子的记载,可知墨家务实重行的特点在先秦已是共识。所以到东汉时,班固仍然称赞: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孔子墨子可以说在先秦都是注重于行的大忙人,然而孔子忙来忙去似乎也只是在“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打转,以至于“三月无君则惶惶如也”。即使像反叛的公山弗扰占据费邑后,反叛的佛肸占据中牟后,来召请孔子,孔子想去,给出的理由也是:我难道是一个只用挂着不用吃饭的葫芦么?所以,虽然孔子墨子都在忙,忙的目的却不尽相同。墨子忙的那些事,每一件都完全的超过了孔子。比如说,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就派墨家弟子去宋国帮助守城,而墨子则亲自去游说楚王,要楚王放弃战争侵略。史书记载墨子“裂赏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的赶往楚国,阻止战争的发生。墨子不仅用自己的行动阻止了楚国攻宋,并阻止了齐国伐鲁和鲁阳文君攻郑。相较于孔子或者整个先秦来说,没有哪个人能像墨子这样,以兼爱非攻的和平主义来成功的阻止战争。

    尤其难为可贵的是,墨子不仅自己能够做出这样的壮举,更是培养了众多的这样的墨家弟子。作为墨子后学的惠施、公孙龙、田赞等墨家弟子同样践行并发扬着兼爱非攻的理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偃兵兼爱天下”,“甲恶于补衣”等无不体现了墨家弟子对墨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惠施公孙龙名辩天下,然而其根本还是“祖述其(墨)学”。田赞谏荆王时说,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实则是对墨子讲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的忠实转化。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在墨子墨家存在的先秦,墨家的行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庄子所说的“墨子独任”也与事实相左。

    八 墨家的行动力从哪里来

    墨子墨家何以会有这样的行动力呢?究竟是什么使得墨子墨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记载中看看墨子的回答。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贵义》)墨子从鲁到齐,遇到一个朋友,他的朋友替墨子悲忧,对墨子说,当今天下没有人愿意从事于义,你又何必自苦而行,不如停止。墨子说,假设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只有一个人耕耘而其他人都不肯劳作,那么耕耘劳作的人就更应当努力了。为什么呢?因为吃饭的人多而干活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人愿意从事于义,你应当勉励我,而不是阻止我。

    再看另一个记载: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而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也。”(《耕柱》)儒家的巫马子对墨子说,你这样从事于义,没见人会帮你,也没见鬼神让你富,你这是有病。墨子说,假设你有两个伙计,一个会撞眼作秀,另一个不论你看见还是看不见,他都努力工作,你会看重谁?巫马子说,我当然看重本分且努力工作的那个人。墨子说,你这也是有病。

    支撑墨子自苦行义的动力是什么?是墨子尊天爱人的信仰。“子墨子曰:必尊天事鬼,爱人节用,合焉为知矣”,“为义而不能,必无排其道。譬若匠人之斫而不能,必无排其绳”。作为一个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坚信爱人信仰的知者来说,就算明知道去行义爱人未必会产生最终的结果,但是他也不会放弃心中对爱的信仰。费希特说过,人的最终目标必定是不能达到的,达到最终目标的道路必定是无限的。因此人的使命并不是要达到这个目标。但是,人能够而且应该日益接近这个目标;因此,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就是他作为人的真正使命。所以费希特指出,学者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行动,行动,再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才有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哈维尔也曾说,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由此,通过以墨学为本的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发现中西文化存在着天然的相通之处。而溯本求源或者说探求这样价值理念最早的发生之时,就只有墨子了。

    我们当为我们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墨子墨家这样的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学说而感到自豪。“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这是先秦墨家对墨学思想的自信,而事实上,自墨家中绝后,墨学的价值理念从未被超越。相反,时代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墨学的价值理念越发彰显。墨子曾说,“吾言足用矣,舍言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拾粟也”。作为墨家后学,我们有自信,有自觉传承墨学的使命。

    先秦墨家的中绝,不等于墨学的消失。所谓绝学,就是指无法被超越之学,墨学正是这样的绝学,这样的绝学也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谈自信,谈文化自信,就必定会,也必须要以墨学为本。墨家所主张的非命思想,本身就是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才不相信所谓的命运,所以才会相信要靠自己,要努力拼搏,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改变和创造人生的力量的源泉。墨子说:“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亲士)这正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自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没有信心,又怎么会有积极的人生呢?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自信同样是墨家的特色。考察“自信”这个词的出处,最早就是源自墨家。墨子说,“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亲士》)所以,勇于行动者必然是自信者,而自信者也必然是无所畏惧的行动者。

    结语:

    文化不是指通过学院教育所获得的一般知识,而是一种恒常的价值理念。这种恒常的价值理念,是存在于人的生活本身之中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基础和动力。不可否认,文化具有高低层次的差别,也因为如此,而存在着文明程度的高低。同时,高等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和同化低等文明的天然属性,因为文化的主体是人,而人始终具有寻求不断完善的本能。当一种文化具有了符合人的不断完善的本能和人的生活时,就具有了恒常的特性而被认同。比如说墨学所倡导的兼爱非攻,节用非命等价值理念,它在人的生活之中被遵守和践行,这种“自觉”和“践行”正是最大的文化自信。所谓“墨学即常识”就是指墨学是古之道术的保守与传承,它深入于生活之中,植根于日常之内。所谓“墨者永在行”就是指墨子墨学思想的恒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自行,同时也是对当代墨者墨家的鞭策和激励。晏子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墨者说:恒者恒行,行者恒行。惟墨惟恒,惟墨惟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Psycheee:正如子墨子云:天下之大利,在于人之兼爱。其一直仅仅从社会功利主义思考问题,类似边沁的思想。透露着浓烈的国家主义情怀,其基础则是反人性的。
        墨者永在行:@非非非非 墨子说的父慈子孝就是人性的兼爱。
        Psycheee:@墨者永在行 请问墨子那句话是在表示一种“人性的兼爱”?墨子的兼爱是非人性的,基于功利主义伦理的,是对众生完全平等的相爱。如果您认为哪句原文是支持您的观点,请指出。
        墨者永在行:@非非非非 父慈子孝的兼爱,如何就是社会功利主义呢?而你所谓功利主义又怎么是国家主义情怀呢?试问:你父子相爱,无论如何也得不出国家主义情怀吧?
      • Psycheee:墨子似乎没有讨论人性,他对人性也是以“素丝”形容,否定人的天性,绝对肯定社会影响吧。还有墨子应该是架空道德,以一种绝对的功利主义伦理思考问题吧🌚
        而且为什么兼爱是人性的啊,护犊之心人皆有之,兼爱是反人性的功利伦理吧(而且墨子也是如此论证的)
        墨者永在行:@非非非非 平等的爱,是什么意思?爱就是爱,有平等和不平等之分么?
        Psycheee:@墨者永在行 我想你似乎理解错误“兼爱”的意思了吧,兼爱是从社会利益出发的,墨子要求的“兼爱”,是对社会个体完全平等的爱。简言之,就是你怎么爱你的父母,你也要怎么爱一个陌生人。从而通过这种反人性的兼爱,来获得社会最大利益。
        依据你引用的原典,墨子是在讽刺儒家的伦理,你没发现他注重的爱都归于“若其身”吗?简言之就是墨子把“弟子之爱”与“父亲之爱”划上等号,从而消除社会矛盾,再把“天下之爱”与“自爱”划上等号,从而塑造完全平等的兼爱。
        墨者永在行:@非非非非 你所谓的护犊之心,不就是父母爱儿女之心么?这叫做慈。儿女爱父母叫做孝,是吧?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父慈子孝作为兼爱的基本形式之一,怎么是反人性(的功利伦理)呢?或者你认为,父不爱子,子不爱父才是不反人性的?

      本文标题:墨学即常识,墨者永在行——墨家思想与文化自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vbb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