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
中医是自然科学中的医药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在这场中医存废争论中,废除派否认中医的科学属性,旨在取消中医。力挺中医的业内人士,同样不清楚中医的科学属性。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说中医是东方的“内求”思维,与西方出产的科学风马牛不相及,科学已经成为束缚中医的裹脚布。
为什么立场不同的双方,却有着相同的观点?这种“玄之又玄”的现象,哪里是它的“众妙之门”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由于他们对科学概念的模糊,把假说当作了科学,把哲理混淆为医理了。
为了能够说明中医的科学属性,分清中医的医药科学知识和非自然科学理论,有必要给出一个清晰而准确的科学概念。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
科学这个挂在人们嘴边的名词,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清楚它的内涵。往往将科学的属性与特征相混淆,甚至把一些技术问题误以为是科学。
在概念不清、观念糊涂的前提下,去看待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必然产生认识上的错误。
那么,什么是科学呢?简言之,科学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属性和本质的认知,是反映自然规律、事物间内在联系的知识。
科学作为知识形态,是人类思维的产物。但是,科学所反映的东西却不依人的思维而存在。
由于科学这种客观自在性和认知性,科学只能在探索中发现,却不能在创造中发明;科学只给我们提供物化的可能,但不能提供物化的实现。这就是说,科学不是人的行为方式,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它的主体是人的认识,客体是客观世界,即事物的现象、属性和本质—事实,以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因此,要想准确把握科学概念,就必须正确理解“事实”和“规律”,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认知”。
所谓“事实”,通常指真实发生的事和客观存在的物(物包括物像、物的属性和本质)。
例如,世界万物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在人类历史中有许多猜想,古希腊人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分别认为“水”和“火”形成了世界万物;毕达哥拉斯看到任何事物都有数量关系和数的规定性,认为“数”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德谟克利特则提出了物质最小单元的“原子”说。
在我国古代,有金木水火土,构成世界万物的“五行”说。《周易》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太极”演化出了世界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化生了宇宙万物。而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元气论”,认为元气是阴阳未分之气,“清阳者薄菲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东汉经学家何休说:“元者,气也”。北宋理学开创人之一的张载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气”构成了万物万象。
由此看来,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文明古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世界万物构成的理解,靠的是思辨和猜想。
在当时科技还不发达,人的认识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的论述不可能真实地反映世界万物的构成。而真正了解了世界万物构成的,则是近三百年来的事情。自从物质元素一个个被发现、被“认知”,人们才有了物质构成万物的科学知识。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不管你的理论如何精致,哲理何等深奥,如果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发现,而是靠逻辑推理对事物的猜想,那么,这种揣测出来的东西不能叫做事实。
例如,中医学关于人体器官及生理功能的论述,主要源自于医学实践中的发现与认知。所以,中医学论述的人体器官及生理功能,大多数属于事实。不过,其中也有一部分是通过推理认定的。比如中医长期以来把脑的一些生理功能归属于心、肝、肾,甚至认为“心之官,则思”,心是思维的器官。一直到了明代,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以后,才开始纠正这一错误认识。看来,那些仅仅通过推理认定的生理功能,是不能叫做事实的。
所谓 “规律”,通常指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包括事物的运行轨迹及发展变化趋势)。例如在“周易”中 ,阴爻、阳爻的排列变化,组成八卦、六十四卦......,这是依据数理的排列组合原理,反映了事物的数量关系。所以,“周易”中阴爻、阳爻形成的卦象组合,无疑属于科学知识。然而用于占卜算命,它对人事吉凶的推定,则是穿凿附会。尽管“周易”里包含着唯物观念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它表述的与人事吉凶的对应关系,并不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不能叫做自然“规律”。
又如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了历法,它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月亮盈缺的变化规律,一年的平均长短与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间几乎一致。因此我国古代历法是对这些天文现象及其“规律”的反映,属于科学知识。但是,古人看到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便依据太阳的视运动,错误地认为太阳是绕地运转的。提出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后来又提出了“天体如弹丸……”的“浑天说”。这些学说虽然能够解释一些天文现象,但它并不反映天体间的内在联系。
人们看到的日出日落,即太阳的视运动,只是日地相对运动的显像,不是日地间运动关系的实质。所以这些理论只能叫做假说,不能叫做科学。
以上这些例子说明,规律既不是那些对不相干事物的穿凿附会,也不是事物运行的表象。能称得上规律的,只能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因此,只有揭示了事物内在联系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
我们之所以说中医诊断学是科学理论,就是因为它依据病理反应,揭示了疾病与症状,疾病与体征的内在联系。
就拿脉诊来说吧,脉诊是通过脉搏的“浮”、“沉”、“迟”、“数”、“虚”、“实”、“洪”、“细”、“弦”、“紧”、“濡”、“滑”、“涩”、“结”、“代”、“促”等脉象来辨别疾病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和阴阳类别,以及所在部位和邪正盛衰的虚与实。
这是由于疾病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不但会使人的身体产生不适症状,而且还会出现与病症相应的体征,其中包括脉搏异常跳动所形成的病脉。
由此看来,病脉的出现是由于疾病的原因(病理反应),它们是因与果的关系。由于脉象与病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不同病症导致不同病脉的出现是一种自然规律。
而中医诊断学所阐述的脉理,正是揭示了这一自然规律,所以,中医诊断学所阐述的脉理属于科学知识。
再者,科学所反映的“事实”和“规律”,必须是真实的。它的真实性不仅仅表现为合理性、可能性,重要的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
例如,因为针感的传导与放射现象(事实)是客观存在的,病症的体征和证候的循行分布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中医经络理论关于这些现象(事实)和规律的论述是科学的。
但是,又因为古人关于经络是一种管状物,是气血运行通道的描述,还只是对经络系统的猜想,所以这个描述属于假说,不属于科学。
又如中医应用“五行说”的生克哲理,作为认识的方法论,将人的五脏六腑联系起来,形成的中医脏腑理论,能够说明脏腑间的功能联系(“规律”),反映了人的生理现象(“事实”),所以它是科学知识。
但是,当说到这些生理现象的原因时,把人的脏腑器官,归结为它们具有相应的五行属性,这是没有生理依据的,违背了客观“事实”。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仅仅是一种形象化的比附。金木水火土不是脏腑的固有属性,如果将它们穿凿附会,便是非科学理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