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有些自谦,有些不甘!
文 / 网风
人不狠逼自己一次,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人如果常常食言,纵有不甘,又有什么资格自谦?
言必行,行必诺,诺必果。人可以不成功,但绝不能被打败,这是此刻坐在书房内的我最深切的感悟。
也是在此刻,我想起海明威,想起乞力巴扎罗的雪,想起《老人与海》……即便是生活给予再多的磨难,生命面对再多的枪囗,也要迎向枪林弹雨,奋力拼杀勇猛向前,即便是倒下,也不要为危险所吓倒,更不要向困难屈服,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尊严。
主宰自己命运的只能是自己,如果有一天厌倦了这无聊的尘世,即便别人认为再安全再温暖的环境,也会豪不犹豫拔出腰间的手枪,将枪口伸进自己的囗腔,然后扣动板击……
即使是被打败,也绝不会屈服;即使是无奈,仍然是铁血硬汉。所以,我无限崇拜海明威!
2018年将逝,2019将来,承诺过别人,如若不能兑现就是食言。有些焦虑忐忑,有些无可奈何,君子一诺千金,念及一言九鼎的信义,念及生死两难的决断,每每捧起《史记》,一如此刻,禁不住,禁不住泪流满面!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英雄,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所不甘。
那些活在司马迁笔下的万千人物,哪一个不是每每为了梦想,常常像疯子一样勇往直前?或者九死一生,或者坐穿冷登,或者险中求生,或者永不服输,或者侠义肝胆,或者一诺千金……
那些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万千人物,哪一个不是一如你我,一边跌跌撞撞,一边狂歌痛饮,一边栉风沐雨,一边故作深沉。
如果未经历过太多的悲喜沉浮,你有什么资格说什么世态炎凉?如果未经历太多的迎来送往,你有什么资格说什么人心难测?如果未经历过欣喜若狂和手足无措,你感叹什么世事无常?
也许你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道蔺相如的胸怀;也许你读过《伯夷列传》,知道伯夷和叔齐守义饿死于首阳山……
鉴古知今,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上演,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不要笑话前人,能被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上片言书写的都不是凡人,无论王侯将相,无论循吏酷吏,无论游侠儒林,无论滑稽佞幸……
如果你没有通读过《史记》,建议你从《史记》第一百三十卷的《太史公自序》入手,如果你手上碰巧能找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即使你不通读《史记》,你也能体会司马迁的自谦与不甘。
那些金戈铁马的诸侯国军事纷争,那些胸怀天下的帝王诸侯的卑劣威严,那些记叙经济文化育的礼乐律历天宫之书,那些历朝皇后、公子、太臣争夺权势的勾心斗角,那些玩弄着权术又被权术玩弄的惊心动魄的前朝旧事……历史啊!是如此诡异,又是如此真实。稍稍投入,你就会发现司马迁笔下那些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又何偿不是不断翻版,正真切而又虚伪地活在你的身边。
《太史公自序》:有些自谦,有些不甘!还是来说说司马迁吧!如果不是这篇《太史公自序》,谁又去会在意太史公一开始是司马迁他爹司马谈?谁又去会去留意司马谈对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德家所作出的入木三分的分析和判断?《六家旨意》果然名不虚传!
你想过长在红旗下的你在10岁、20岁时在干什么吗?人家司马迁可是在10岁时诵读古文书籍,在20岁时游历江淮,远涉沅、湘、汶、泗四水,入齐鲁,过梁楚,越巴楚,至昆明,这是最最励志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他风尘仆仆的脚步一点也不落后于徐霞客和郦道元。
如果你恰好读过《史记》,你是否设想过:如果你本人是司马迁,每每在关键时刻,你又将做出怎样的选择?你又会渴望拥有怎样的人生?
每每读到司马廷因替李陵辩冤而遭打入大牢随后又遭遇宫刑。我便忍不住愤怒和悲伤,在书房里转圈疾走,恨不得得书籍抛入书前的池塘之中。如果,如果换着是你,你还有勇气去面对命运的不公吗?当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荡然无存的时侯,这难道不比一个正当妙龄的姑娘被扒光示众还要残忍?!如果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谁又能挺得住这生不如死的忍辱偷生?
感谢孔子,感谢《诗经》、《尚书》,微言大义能给人无限的力量,抒发情志能转移人无限的悲愤。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不能改变生活的现状,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未尝不是人生最佳的选择。但,人生总要做点什么!
此时我想,《史记》不只是一部书,应该是一支天簌之曲,一盏永明之灯,这是司马迁将自己的皮肉骨血捣成泥雕塑而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啊!这夹叙夹议、记史与抒情相结合的“曲笔”里,饱含了司马迁多少血浓于水的爱憎?那些铁定的史事,在揭露、鞭挞一些人的罪恶行经和丑陋嘴脸的同时,不知能否震醒更多的“后人”?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司马近将这篇自序排在最后,相较七十列传中的人物,从思想家这个角度,他完全有资格将自己排得更加靠前,或者,他完全可以另作附篇,但最终这篇自序给了后人更多的遐想和方便。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司马迁在列传开篇的《伯夷列传》中说:“即使伯夷、叔齐很贤得,也要得到孔子的赞扬,名声才能更加响亮。即使颜渊很好学,也要受名人孔子的提携,品德的高尚才能更加突出。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掌握时机,然而没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没而不被人们传颂,真是令人悲叹!”又说:“一般的平民,要想磨砺品行树立名声,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的提携,怎么能使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太史公自序》,有些自谦,有些不甘!
2018至2019跨年夜以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