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的时候参加了李宁的10KM城市联赛,赛后写了一篇文章,《我是如何从0到10KM的》,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坚持跑这么远。作为一个体育课逃课的学生,真的是出乎意料的。去年的那时候我每天晚上都去东风渠跑步,为李宁的10KM做准备,当时脚上磨的都是泡。
这就是从0开始跑,根本不适应的。水泡,一直以来怀疑是鞋子的问题,换了鞋子也是不行,后来我就怀疑是我跑步姿势有问题,于是,我就去当当买了两本书,开始学习科学的跑步姿势,从动物的跑步运动姿势中来探寻真正动物的天然跑法。分析前脚落地,后脚落地,全掌落地对膝盖,对距离,对配速等因素不同的相关程度。所以李宁那次10KM跑得不算快,6的配速,每公里误差不超过五秒,基本全程匀速。
然而,今年我就没怎么跑步,也没怎么练习过。去年那时候在东区上班,下班时间比较早,很早就回家吃过饭。消化消化之后九点准时东风渠开跑。今年每次下班回到家都九点了,然后我在做做饭,吃吃,刷刷,根本没时间跑,顶多做一组健腹轮。
冲着凑热闹的心态报名一下郑开马拉松,但是抽签老抽不中,所以干脆我就自己去跑跑试试,跑不完大不了坐收容车回来。
其实,有时候,小打小闹确实相当较真,而真正长远的事情却随心而去,就像之前的10KM和现在的21KM。
走的快走得近或许只是练练技术就能凑合,而长远的路程则最大的需要是信心。从心里不畏惧,才能不纠结与一些小细节,才能随心,哪怕你一无所有,只要信,就必得到。
两次的参赛对比,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3月25日的下午,我去探探路,去起点附近看看有没有停车的地方。从我家到起点大概需要几分钟,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以免仓促。
3月26日的早上,我六点半就起来了,起来洗洗头,还特意多打了一点啫喱,好让头发看起来亮一点,装逼一点。恰巧燃气断了,没法做饭。我只好在茶壶里煮了两个鸡蛋,热了杯牛奶。吃完饭收拾一下就在七点半的时候上路了。比赛是八点半鸣枪。
我家离起点比较近,开车十分钟就到了。本来我以为来的还挺早,后来才发现那里停满了车,不得已我停的比较远。那天风特别大。我下车看了看之后回到车里把裤子,夹克全脱了。背上小包,里面放上钥匙和手机,就朝起点走去,大概离起点还有一两公里,风一吹,冻得我跟个傻逼似的,我就穿了个裤头和T恤。
由于我没有报名成功,没有号码牌,安检和志愿者都不让我进赛道,我很无奈,于是我就等,等到八点半大家都开始跑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惶惶起来,就没人顾得上我了,我就可以趁乱跳进赛道。
果然,在八点三十五的时候我站的那个区域开没跑动开,我要翻越护栏进赛道,一个哥们看见我如此努力,很热情的一把把栅栏给弄开我进去了。然后就跟着大军一起浩浩荡荡的开跑了。
由于长时间没跑过,所以一开始就跑的比较慢,前八公里我的配速都是在6分45秒,每公里误差不超过十秒的匀速状态,在八公里左右的时候,我喝了第一口水补给一下。之后的配速都在七分钟多了。
后来越跑越慢,最后基本都跟走没啥区别了。
不过不得不提的是,这次的感受是鞋子对于长距离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好的缓震与普通的缓震区别还是挺大的,仅仅对比亚瑟士的普通gel鞋子和顶级gel鞋子,其他跑鞋没有上过脚,不敢道听途说,不做判断。
如果对于普通走路来说,随便买个鞋子都是没有问题,距离越短对于鞋子的感受越不明显,随着距离的增加,这个舒适度感受曲线肯定是成指数级增长的。在我跑到14KM的时候,我感觉鞋子特别软,这个是能感受到的。但是你要是跑三五千米,随便弄个鞋子都能跑,弄个皮鞋也没事。
不上量,根本体验不出来鞋子的合适度。也就体验不出来好坏。其实为什么好鞋子比一般的贵数倍,就是因为,所有鞋子都能做到90%好,但是从90%到99%就这个9%决定了那贵数倍的价值所在。
鞋子如此,更何况人乎?
用中国的老话说,是日久见人心。人心要来衡量,也是要来上量,每个人,你相处个一俩月都会表现的很好,就像鞋子,三五公里,就算是纸做的也踩不坏。一旦相处时间长了,你才知道什么是狐狸尾巴,你才能感受到这个人的人品,才能更好的知道合适与否。
还有一点就是鞋子与脚的磨合,或许新鞋都会磨脚,但是时间久了,你的跑步上量了,鞋子也就不磨脚了,即使之前脚后跟被磨得流血,时间久了和就慢慢愈合了,鞋子也就合脚了。不上量,不能磨合,鞋子仍然不会是一个好鞋子,换下一双,仍然会有不妥。
没有速成的宝典。量,才是关键。
综上,我是如何从10KM超越到21KM的呢?因为,我始终相信,我能。
但是没有人知道,为了这一刻,其实我用了三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