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再见,卡萨布兰卡(6)

作者: 先生姓安_AN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0:42 被阅读329次

    上篇写告别舍夫沙万,正式进入回家的倒计时,也几乎按照预期完成了所有主线程的计划安排,一直很想给摩洛哥一篇结尾,但却犹豫不知道最后一篇应该写什么,已经把最好的话语和影像都给了沙漠与古城,那就把最后的感慨和情绪都留给这四座海边小城吧,按照探访的时间顺序依次为索伟拉、丹吉尔、艾希拉、卡萨布兰卡,就按照倒叙的方式从最后离开的卡萨布兰卡说起。

    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应该是大多数旅行迷第一次听到摩洛哥后,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里的名字,一部电影《卡萨布兰卡》让这座城市全球知名,同时作为摩洛哥的第二大城市,虽然对于新城没有太多兴趣,由于机票行程安排的原因,就决定在这里停留一天作为调整,作为整个行程中的最后一站,其中最重要的行程是去拜访下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

    从艾希拉坐火车到卡萨,在城内转快线之后住在市中心一家已预订的Airbnb内,房东是一对中年夫妻带着小女儿生活,据说大女儿和儿子都在国外读书,空出来的房间便用来出提供给游客。

    卡萨布兰卡海上清真寺

    到达卡萨的当天,刚好是摩洛哥政党选举的最后一个拉票日,满大街都是敲锣打鼓的宣讲游行,支持群众高呼候选人的名字,走街串巷,同时把印有候选人介绍的卡片洒的漫天飞舞白茫茫一片,对于中国游客不了解情况,远远看过去,还以为是出殡奔丧。

    漫天飞舞的选票

    想起来在约旦读书时遇上约旦大学学生会主席改选,候选人的竖幅照片挂满了整个校园,而校园四周围墙上也都贴满了候选人照片,在人人政治的阿拉伯国家,一个学生会主席的投票当天全校放假,群众围观,同时惊动了数辆警车、救护车、防爆车等镇守在学校四周,以避免暴力冲突的发生。

    哈桑二世清真寺

    这么多年过去了,一切还是没变,只是看到一群阿拉伯人聚在一起,还是不由的心头一紧,快步离开。穿过贫民区的集市买水果,顺着地图找到了最著名的一家西班牙餐厅吃饭,稍稍安静的餐厅内依然是讨论着选举情况的群众和电视上播放的热闹政治评论节目。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清真寺坐落在大西洋岸边,又被称为海上清真寺,气势着实宏大,但对于个人而言,充满历史故事的清真寺更吸引我,当然也赋予了更多有宗教的庄严与神圣和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而哈桑给我的感觉却是—平和。

    哈桑二世清真寺

    辽阔的清真寺广场与不断拍岸的海浪,加上许多在附近休息游玩的市民,反而感觉到更像是一个人民广场,看着轻声歌唱的阿拉伯少女,认真读书的小朋友,感觉这般轻松和亲近。

    哈桑二世清真寺

    艾希拉与丹吉尔

    之所以放在一起讲这两个城市,是因为大多数旅行者在这两个地方都会只做一个停留,两个沿海城市都比较小众,游客不多,却都因为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出名。丹吉尔位于摩洛哥北部,作为直布罗陀海峡的重要港口,距离亚欧大陆仅仅有15公里,迎接着往来于大西洋与地中海的船只。

    丹吉尔的海边

    而距离丹吉尔不到200公里的艾希拉则作为摩洛哥北部的另一个港口城市,与丹吉尔相望,作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这座古城曾经在无数次战争中遭遇毁灭,最终在20世纪作为艺术自由的文艺古城驻守在地中海的非洲岸边。

    丹吉尔的海边

    用一个词形容丹吉尔是霸气,住在丹吉尔古城区的旁边,需要包车去往西部海岸,作为一个文科生,听到直布罗陀海峡这样的名字都感觉到兴奋,更不用说亲身站在这里,穿越整个城区时,超高覆盖度的城市绿化与层层叠叠的别墅区,确实与阿拉伯国家的内陆城市风格区分明显。

    艾希拉左手大西洋右手地中海

    而站在非洲洞前,看着大西洋的海浪有力的拍击在岩石上,听着海风呼啸吹过。面对灯塔而站,左指大西洋,右指地中海的意气风发,才叫做痛快。

    大西洋海上灯塔

    用一个词形容艾希拉应该是安逸,这应该是全程旅行中最舒适最平和的一站,蓝白色的海边城堡,到处都是蔓延而出的花朵,随处可见自由的艺术创作人留下的痕迹,午后的阳光、安静的街道,稀少的游客,感觉就适合坐在街头的露天咖啡厅整理下照片,看看攻略。

    艾希拉的小镇

    虽也是色彩的城堡,和舍夫沙万不同的地方在于,舍夫多了一份波波尔特人的神奇与魔法,心内更多是探寻未知的好奇感,而艾希拉多了一份人文的祥和与别致,内心多了一份安心。

    坐在岸边看爷爷钓鱼,站在城堡高处上看孩子海里游泳,蹲在胡同角落看艺人作画,阳光下端详着每一面墙的涂鸦设计,倚在城门上看来往行人听风吹大海。

    街头艺人的作品 艾希拉老爷爷的盘子店

    遇到一位卖各种盘子的老爷爷,店内的工艺品分俩种来源渠道,一种是菲斯进货,批量生产则价格便宜,另一种艾西拉本地设计或老爷爷和儿子随手制作,均是单品没有重复,便价格显贵,由于顾客不多,也就任随我在里面挑选。

    艾希拉

    最终喜欢的一对杯子却因掉瓷不是很满意,老爷爷帮我找遍了整个店内的仓库,也找不到相似令我满意的,最终决定放弃的时候,老爷爷灵机一动拿出了画笔,直接点了两笔填满了残缺部分的颜色,瞬间给两个杯子添了不一样的味道,最后以几乎赠送的价格给我包了起来,说挑了这么久,你喜欢就好。

    艾希拉,是最舍不得离开的一站。

    索伟拉

    比起以上三座海滨城市,索伟拉就小众的多,几乎很少出现在游人的游记里。但一般这样的地方,都会出现在我的计划范围之内。从马拉喀什出发,包车2小时到达索伟拉。

    索伟拉

    去的当天阴云密布加上海上雾气腾腾,早上到达时几乎白茫茫一片,完全看不清楚这个城市到底是什么模样。味觉,是对这个城市最初的印象,是腥臭的海鲜味,还有咸湿的海风味。

    索伟拉的迷雾

    所以在索伟拉的一天就是,坐在海边的古堡上等风来,等雾散,等云走,等日出。

    索伟拉城堡的岸边

    这里更像是一座不被游人打扰的城市,看着劳作的渔民,看着嬉闹的孩童,看着繁忙的手艺人,看着准备开张的小商贩,自己原本就是一个外人,却更像了。在古城里买了一个肉卷子,边吃边走,觉得还挺自在,不经意间却发现了一直寻找的令人惊喜的羊皮画。

    一座破旧的小房间里,浓重着颜料与油气味,房间内挂满了各式的已完成的和正在制作的羊皮画,他说都是他和他父亲亲手完成的,无奈价格太高,只好作罢,趁着迷雾未散,又心心念念种草,便和朋友在店里和小哥聊起了天,顺便欣赏屋内的每一幅画作,又一次登顶了语言能力的最高峰,最终还是狠下心来带走了两幅画作,虽然肉痛、却是心欢。

    第一幅据小哥介绍是古代摩洛哥地区这边不同部落的图腾,而第二幅看起来虽然像符咒一般,但其实就是一个阿语单词,可以理解为阿语的艺术字体吧,含义是「自由」,一直想作为纹身的图案。

    羊皮画

    人活到底就是为了「自由」吧?一直都这么想,上学想逃离学校追求人身自由,工作之后赚钱想追求财富自由,买房买车想追求生活自由,运动锻炼想追求身体自由,读书写作想追求心灵自由,无论身如何,心总是在飘着,穷其一生,有意识和无意识间都在思考和追逐「什么是自由」。

    自由

    直到傍晚时间离开索伟拉,整座城市却还是沉浸在迷雾中未散,就像这一天匆匆的到访一般,看不真切这座城。

    写在最后

    透过这看不透的雾,重新穿越回到现实,故事自海开始,行程由海结束,从第一天到达卡萨开始、到初探马拉喀什的紧张、进入撒哈拉沙漠的尖叫、折腾到菲斯的疲惫、在舍夫沙万撸串的痛快、迎着大西洋与地中海海风的舒坦,再到最后一天拜访海上清真寺,离开卡萨。

    无论是旅行的辛苦、探索的好奇、风景的美好、心中的不安,所有的人、事、物,终已成回忆。有经历在,总是幸运的,有感情在,总是温暖的。

    因为原创版权转载需要,终于把最终这份存稿作为一个结尾来重发,也算是给摩洛哥一个交代吧。虽然只是旅行的一站,而且已回国这么长时间,在开始写游记的时候有重逢般的兴奋与回味的温暖,但真的在写完最后一篇,写完最后一段的当下,也有一种告别的不舍。故事自海开始,旅行由海告别,该说再见,本身也是行程的一部分。

    重复一直说的那句话:见识过太多不同,才能接受更多的不一样,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内心的包容与强大。

    再见,摩洛哥。

    见字如面,愿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摩洛哥—再见,卡萨布兰卡(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kg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