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条(《启问道通书》之五)原文节录:
来书云:...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
王阳明心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王阳明不惧宦官淫威,遭到大太监刘瑾的残酷迫害,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从一名兵部官员变为荒僻之地的一名驿丞,就在这样的艰苦岁月里,王阳明悟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物”的论断,这是心学初步形成的阶段。这印证了孟子的一句话:“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兴办龙场书院,以卑微之身升坛宣教,无论贵庶咸来受教,盛况空前。同时,王阳明位卑不敢忘忧国,与当地权贵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展示了大义凛然的浩然之气。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这一时期,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事上练”的治学主张。
“心即理”是心学的理论基础,而“知行合一”是心学的行动纲领。这充分证明,阳明心学不是唯心冥想之学,这就与佛教的定静慧划清了界限。阳明心学植根于现实世界,是用世之学。
随后,王阳明组织领导了江西剿匪并取得了彻底胜利,接着宁王朱宸濠突然造反,王阳明在没有得到圣旨的情况下,毅然自主平乱,以区区地方乌合之众消灭宁王十万正规军。在此期间,他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
另据史料记载,王阳明有一次梦见自己去拜谒孟子,孟子降阶以迎,给王阳明详细讲解了《尽心》中的良知一章。王阳明在梦中大呼畅快,一觉醒来自是胸中豁然大悟,叹曰:“圣贤左右逢源,只取用此良知二字。”
“致良知”的思想是王阳明心学的完善和成熟,是对“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升华和总结。
王阳明梦谒孟子之说,与孔子常常梦见周公的记载如出一辙。这样,王阳明的心学就与周、孔、孟的儒家道统建立起了继承关系。
当时的官学是宋朝朱熹确立的以四书为经典的程朱理学,《大学》和《中庸》是君子修身立命的唯一遵循。关于治学之道,朱熹高举《大学》“格物致知”的大旗,且深入人心,谁也无法撼动。
王阳明也主张“格物致知”,甚至也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但却对它们的内涵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释。简单地说,朱熹认为,格物而后致知,而王阳明认为格物是致知的功夫,格物与致知是体用关系,是一体的,并无先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