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幸福是灵魂的事
《真正的幸福只关乎这一件事》 周国平
幸福是灵魂的事
在世上一切东西中,好像只有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
幸福的体验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整个一生的,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当人感受到幸福时,心中仿佛响着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若没有这种感觉,说“幸福”就是滥用了大字眼。人身上必有一种整体的东西,是它在寻求、面对、体悟、评价整体的生命意义,我们只能把这种东西叫做灵魂。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正因为此,人一旦有过这种时刻和体验,便终身难忘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幸福来说,灵魂生活具有头等的重要性,因为其余的生活都要依赖外部条件,而它却是自足的。同时,它又是人身上最接近神的部分,从沉思中获得的快乐几乎相当于神的快乐。这意见从一个哲学家口中说出,我们很可怀疑是否带有职业偏见。但我们至少应该承认,既然一切美好的经历必须转化为内心的体验才成其为幸福,那么,内心体验的敏感和丰富与否就的确是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对于内心世界不同的人来说,相同的经历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因而事实上他们也就并不拥有相同的经历了。另一方面,一个习于沉思的智者,由于他透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限度,便与自己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他的心境也就比较不易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而他从沉思和智慧中获得的快乐,也的确是任何外在的变故不能将它剥夺的。
依然是应了王阳明那句话-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性是检验真爱的第一标准》艾小羊
想啪不一定是真爱,也许只是情欲,但不想啪一定就是不爱。
爱一个人,首先是爱他身上的气味。这与洗不洗澡、喷不喷香水无关。气味的吸引,就是性的吸引。它是人类的本能,其次才谈得上相处的磨合与三观的考量。如果你连他身上的气味都不喜欢,觉得他的手像熊掌,碰一下你少块肉,你们相处再久,也只能发展出友谊或者搭档的情感,而不是真正的爱。
柴米油盐的琐事,有多少是大道理能讲清的?不过一个拥抱、一个接吻、一场性爱,泯恩仇。少了性爱的润滑剂,你们彼此磨得皮开肉绽。
当一个人不知道怎么选择时,应该听从自己的心。
性很重要,它就是你的内心需要。如果女生连自己的内心需要都不愿意正视,无论你赚多少钱,喊多少句独立的口号,都算不上真正的独立女性。独立女性首先要自爱,而爱自己,就是尊重本能。
无论恋爱还是婚姻,磨合中永远存在痛苦与失望,每个人都会产生无数次要分手的念头。阻止我们最后做出决定的,一是性,二是钱。
不要试图与你不想啪的异性走到一起,节约时间去寻找真爱或者一个人好好生活。你爱不爱他,先看你想不想跟他啪,这是一个基本。明白了这个基本,你才不会在根本没有地基的土地上,花时间建造注定倒塌的大厦。
“爱自己,就是尊重本能”这句话值得三思,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本能压抑得很厉害,但似乎也不能由着性子来吧。
还有《三体》里那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问答:读书记不住内容,概括能力差,该怎么办?》樊登
读一本书的目的不是把它讲给他人听。有些书你根本不记得,也没法跟别人说,但是它已经融入了你的血液。
读书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变自身。
不用太过纠结读了一本书就不记得了。如果你总是自责,你会慢慢形成一种无助的心态。
也曾有过类似的烦恼,2月22日听樊登老师“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席话,释然了。是啊,书中的知识方法很多,但与你有缘分的可能就一两个,能掌握大可知足了。
为什么说“希望”是潘多拉魔盒里最大的恶?不切实际过高的期望常是引发痛苦的根源。
《好好说话:怎么说话不得罪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三种暗示最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
第一种,对别人说话用评价的口吻,想表示关心,但是别人听起来像是指手划脚。比如你的同事工作出色,拿到了奖金,你称赞一句“真棒!祝贺你”这没毛病,但如果你用评价的口气说“做得不错”,甚至还要发表一些对他工作的点评和建议,那你就可能得罪人了。因为当你评价别人的时候,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传递给他人的潜台词都是“我的地位比你高”。这样说话当然容易得罪人。
第二种,降低事情的重要性,想表示安慰,但是别人听起来很冷漠。比如有人遇到困难,我们可能会说“没事啦,我是过来人,会过去的”。这么说就降低了事情的重要性,我们以为是在安慰对方,但从对方的角度看,却更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第三种,说话不直接表达诉求,想委婉礼貌,别人可能会误以为你暗藏心机。比如有人发微信喜欢先问一句:“在吗?”或者求人办事之前先问一句“你什么时候有空?”这样问是怕打扰对方,但对方一旦表示有空,就意味着很难拒绝你的要求,这就有点绑架的味道了。所以你明明是想要礼貌地求人帮忙,最后却变成了他人眼里的别有用心。
这三种说话的误区,我们该怎么破解?这里教你一个小诀窍,把焦点放在“人”身上。
首先,当你想要评价别人的时候,试试以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比如,“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是一个让人不舒服的评价,如果改成描述自己的感受,说“你这样让我很难做”,听起来就会好一点。因为我们无权评价别人,但是转换成陈述自己的状态,既能说明问题,又不至于得罪人。前边说到的那个祝贺同事的例子里,你就可以说“真棒,我要是像你这么有才就好了”。既表示祝贺,又避免了评价。
其次,要怎么避免给人留下漠不关心的印象呢?就是在安慰别人的时候,也要强调人的感受。比如前边说过,一个说话的误区是安慰别人时说“别难过,都会过去的”,还不如说“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时间和心血,结果变成这样,真是非常可惜”。这种表达显得就比较温暖,因为是以个人为重。
最后,当我们求人办事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把要求说清楚,对方才好确定这个人情该不该给。所以,一定要把想办什么事、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事情的来龙去脉、哪些方面有顾虑、有什么实际的好处等等跟人说清楚,才算是尽到了求人帮忙的义务。
本文源自:《好好说话》
文中所提的几个毛病我都有咯。想起吴军提到过,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最大短板是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前者是80分,后者就是30分,严重不及格。
《本周问答丨如果你追求伟大,那就别害羞》吴伯凡
《天路历程》,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写的一本想象性描述一个想获得信仰,完成自己使命的人在实现自己使命的过程当中的种种经历,是一本世界名著。在作者看来对于一个要获得信仰,完成使命的人来说,害羞是一种恶习,甚至是一种罪恶,必须要抛弃。当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传统的基督教伦理是强调谦卑、强调羞涩,反对狂妄自大的,但为什么他说害羞是一种恶习、是一种罪呢?
话说回来,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为什么班扬认为害羞是一种恶习、是一种罪恶,因为如果对一个要获得信仰的人、要完成使命的人来说,他应该有一种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心态,不要在追寻自己信仰、完成自己使命的过程当中,习惯性地否定、习惯性地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是否真的有价值。如果一旦这种怀疑的习惯渗透到你的内心的时候,你有可能就不知不觉地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放弃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在班扬看来,你要真正地走完天路历程必须要抛弃那种习惯性的害羞,习惯性的以别人的眼光来苛求、来嘲讽自己的那样一种习惯,其实班扬所说的这种害羞的心态也是冒充者综合征当中的某一种症状。
我们经常说要战胜自己,那怎么才算战胜自己呢?我们应该意识到最可能和我们暗中作对的人很可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我们在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另外一个自己,在随时在侧,在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骚扰我们、挫败我们。战胜自己有很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战胜那个悄悄给我们自己拆台,给我们自己挖坑的那个自己。
……
有些人看书、听讲座、学习的时候,特别乐于发现别人的漏洞和矛盾之处,这其实是一种偷懒。面对一个人的观点,我们感受到某种谬误、感受到某种矛盾,并不意味作者的思想和见解当中真的存在着这样一种谬误,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细致地、全面地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不愿意去慎思明辨,自觉不自觉地想通过一种抖机灵的方式让自己显得很聪明,显得很机智,从而让自己逃避认真的思考。
……
省钱行为和延迟满足有什么不同?
首先我们要区别省钱、节俭与吝啬有什么不同,应该说吝啬是一种非理性的节俭,为节俭而节俭,没有意义、没有目的的节俭,它是一种心理癖好、一种情节。人一旦被这样的情节所纠缠的话就会身不由己,难以自拔,被这种非理性的节俭习惯所控制的人,一方面他做事的时候会出现惊人的浪费,或者说他实际浪费的资源相当大,但却在某些局部性、细节性上不遗余力的节省,做那种没有意义的节俭。
华为公司的一句口号,“绝不在非战略性的机会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也就是说不要在无关紧要的事件上消耗动用自己的战略性资源。陷入到非理性节俭,也就是吝啬成性的人,他们往往是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消耗、动用自己的自控力,而在紧要的事情上却常常丧失自控力。
比如说有的人在出门办事的时候为了省十几块钱、几十块钱,选择一种最便宜的交通工具,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看到,因为他的这种节俭,他有可能造成明显的时间、精力上的浪费,甚至是机会上的浪费。由于他从小到大自控力只是集中在局部性的、细节性的事物上,没有一种从整体上看待事情、处理事情的习惯,面对一个整体性格局的时候保持自己的自控力,所以就会出现大事不算,小事算,大事糊涂,小事精明的这样一种状况。
由此看来,省钱行为和推迟满足感的差别是很明显的,省钱行为不一定是推迟满足感。比如说那个愿意花十几万买表,不愿意花10块钱买水的那个人,很难说他有很强的自控力,有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只不过是他早年的生活习惯,导致他在某些事情上形成了习惯性的、非理性的吝啬,但是他这种局部性的、细节性的自控力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真的有自控力。
不要被过去特殊的生活经历所绑架,不要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消耗、动用自己的自控力,而要把自控力用在真正要紧、真正重要、真正具有战略性的事情上头。
《自控力》的作者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人自控力的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消耗了自控力,就有可能在另外的事情上丧失自控力。所以自控力对我们个人来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一种稀缺的能力,我们不要滥用这种能力,尤其是不要把这种宝贵的能力用在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上。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害羞也好,抖机灵也好,吝啬也好,皆为心中贼矣。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家长》周国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家长
抽象地谈论,似乎人人都反对应试教育,然而,一旦某个有眼光的校长或教师在体制范围内做一点改革,阻力往往来自家长。不少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应试竞争中落后,在他们看来,学校在应试上越下力气,孩子就越占便宜,而减轻功课负担则意味着孩子吃亏了。这使我认识到,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家长。
2、父母怎样对孩子的将来负责
做父母的当然要对孩子的将来负责,但只能负起作为凡人的责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悉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乐观坚毅的性格,使他具备依靠自己争取幸福和承受苦难的能力,不管将来的命运如何,都能以适当的态度面对。至于孩子将来的命运究竟如何,可能遭遇什么,做父母的既然无法把握,就只好不去管它,因为那是上帝的权能。
一个孩子如果他现在的状态对头,就没有必要为他的将来瞎操心了。如果不对头,操心也没用。而且,往往正是由于为他的将来操心得太多、太细、太具体,他现在的状态就不对头了。
3、糊涂的雄心
现在做父母的似乎都有一个雄心,要亲手安排好孩子的整个未来,从入学、升学到工作、出国,从买房、买车到结婚、生子,皆未雨绸缪,为之预筹资金,乃至亲自上阵拼搏,觉得这样才是尽了责任。我想提醒你们的是:孩子的未来岂是你们决定得了的?他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他应对外在遭遇的心态和能力。对于前一半,你们完全无能为力,只能为他祈祷。对于后一半,你们倒是可以起很大作用的,就是给他以正确的教育,使他在心智上真正优秀,从而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倘若你们不在这方面下功夫,结果培养出了一个心智上的弱者,则我可断定,有朝一日你们必定会发现,你们现在为他的苦心经营全都是白费力气。
4、做好监护人即可安心
做父母的要明白,无论多么心肝宝贝,孩子也只是暂时寄养在你们这里的,你们只能做孩子的暂时监护人。我不只是指孩子迟早会长大,独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送行的一天必将到来,你们再舍不得也不可能与之同行。我的意思比这深刻得多。父母所生的只是孩子的身体,而非灵魂,我相信灵魂必定另有来源,而这来源决定了它在人世间的走向。由此可以解释,不管父母多么精心地设计和运作,孩子的未来并不听从你们的安排,往往还使你们大吃一惊。所以,父母的职责是做好监护人,给孩子身心成长一个好的环境,做到了这一点即可安心。至于孩子将来终于走了一条怎样的路,那不是你们能支配的,荣耀不是你们的功劳,黯淡不是你们的过错。
5、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应试体制实际上把所有学生和家长逼入了一个赌局,一边是应试教育,另一边是素质教育,看你把赌注下在哪一边。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把赌注完全押在了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成为赢家。在我看来,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更大,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尽光。相反,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整个人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其实,根据我的体会,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也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6、家长要以平常心看待应试成绩
在现行应试教育体制下,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应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给素质教育加分,以弥补学校里素质教育的缺失。这当然要求家长自身具备较高的素质,从而能够在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艺术熏陶等方面给孩子以影响和指导。二是给应试教育减负,以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功课压力,家长至少不应该再加压,在课外给孩子加上各种培训班、补课班的重负。家长自己能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应试成绩,也会使孩子在心理上轻松不少。相反,家长的紧张心理和苛责行为往往是笼罩在孩子心灵上的最浓重的阴影,是导致孩子痛苦乃至崩溃的直接原因。
尽人事,听天命
《110|不但要锁死目标,更要锁对目标》刘润
当天外伺郎哀叹因为万恶的绩效管理,索尼砍掉了不创造短期收益的“机器人实验室”的同时,在同样严厉的绩效管理之下,华为成立了专门研究黑科技的“2012实验室”,并诞生了一开始无用,但后来帮助华为在智能手机领域获得巨大竞争优势的麒麟芯片。
同样属于科技行业的华为说:这个世界没有不懂绩效管理的成功者。华为不但用绩效管理锁死了目标,还用目标管理锁对了目标。
在绩效文化的发源地美国,微软在全球拥有每天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四大研究院,谷歌给员工20%的自由时间,而贝尔实验室更是几十年前就享誉全球。这些都是天外伺郎说的“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但却在绩效管理下,生根发芽。
所以,作为管理者,在用“绩效管理”锁死目标之前,第一重要的事情是,想想自己锁对了目标没有。你的目标是短期的业绩指标,还是长期的盈利能力。换句话说,你到底想要钱,还是用钱换未来能赚钱。
毁掉索尼的,可能不是绩效管理,而是把员工锁死在错误目标上的管理层。
自从那篇索尼公司毁于绩效管理的文章发表后,KPI几乎成了人人喊打的东西。但刘润却用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个问题重新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并不是绩效管理本身的错误,而是使用方法不对。
关于流程估计是类似的情况,前段时间也有文章痛斥流程对于企业创新力之害,但又如何解释华为靠流程管理实现了世界一流的创新?
《Google工作整理术》
第一个问题:工作整理术,都整理什么?
并不只是告诉你电脑的文档,ppt和照片该怎么归类。
你学会了“整理术”,学的是原则,是方法论,掌握这一套,无论是文件,书籍,数据,名片,通讯录,还是每天收到的微信,短信,邮件,甚至可以用来整理抽屉,衣柜,房间……凡是需要整理的东西,你都可以用到这套心法。
第二个问题:工作整理术分三部分
1,过滤分类
2,各个击破
3,有效组织
以下逐一说明——
1,过滤分类
按照使用场景和使用频率给信息分成三类:
第一类,不知会不会用到,可能永远都不会用的知识。比如:石钟乳和石笋的区别是什么?
第二类,经常长期平凡使用,但不需要记住的信息。比如:别人的手机号码。
第三类:需要耗费大脑记住的信息。比如:明天需要演讲的内容。
如何区分使用场景?
[彩虹荧光笔法]:核心思路: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不同使用场景的信息。
例如,读一本书:
第一遍快速略读
第二遍只阅读已标注部分——红色最重要的,黄色次重要的,绿色是案例
第三遍阅读最核心信息
例如:手机联系人按照联系频次标注不同颜色
例如:word标注不同颜色标签
2,各个击破
对于永远用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及时删除
对于经常使用的信息:汇集一处,便于搜索
对于需要大脑记住的信息:编成故事
3,有效组织
区分使用纸笔和电子系统
电子系统在处理批量信息、保存、分享和搜索方面有优势,但是纸笔系统更能启发大脑思考。
多线程工作,碎片化时间,经常被打断、记不住怎么办?三个办法:
第一,把工作进行同类项合并,集中时间处理同一类问题
第二,被打断时纪录上下文
问答题和选择题:掌握大脑的运营规律,处理信息有效得多
第三,预留出只想不做的准备时间
阅读笔记:幸福是灵魂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