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朋友圈有一爆文:《雾霾下,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阅读量早已10万+,连点赞数都已破万。读完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原文主要有这几个观点:
1,我们(指所有人)不仅是雾霾的受害者,也是参与者。原因包括:1)不停的买买买,过度消费。其中的主力是“中产阶级”追求生活质量的欲望。2)国内的人口规模和资源。
2,解决雾霾的出路是技术革命和让人能控制欲望的教育。
反对理由如下:
1,主次不分
讨论某事件的原因时,有逻辑地列出所有可能性,再按重要性的优先级排序,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导致雾霾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燃煤、工业性排放、交通工具的尾气、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等,如果范围再广一点,还可以包括做饭烧菜时的油烟、房子装修、火山爆发,甚至是我们放的屁。
在这些原因里,哪些对雾霾的形成贡献较大呢?《搬回美国》一文并没有进行比较分析,而是直接给了答案:“过度消费”。
逻辑链是这样的:1)我们买的每一件商品,在生产过程中会耗电->电来自于供电企业->供电企业的燃煤和工业性排放会导致雾霾。2)我们网购的商品需要快递配送->配送需要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尾气导致雾霾。
虽然这个逻辑链有点长,但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关键在于,这是否是雾霾形成的主因?
如果消费是通过燃煤、工业排放和尾气导致的雾霾,是否应该先看在燃煤这几个环节上能否做点什么?燃煤除尘、脱硫、脱硝?工艺升级?治理燃煤散烧排放?控制成品油质量?
在这些问题上有那么多一点点的进展,相当于少买多少个网购的包裹?
《搬回美国》文中说:“我们现在都已经这样做了呀,拆烟囱,拆锅炉,集中供暖,但为什么雾霾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作者在此偷换了概念,假设“做了”就是保质保量、不打折扣地做了。发现效果不佳,于是认为此路不通。其实如果稍微深入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很有价值的讨论点:“做了”的这些事情,方案是否合理?是否有更好的工艺?如果方案没问题,那么执行是否到位?执行过程中是否有监督和反馈?
我们不关心“做了”什么,而应该关心“做了”之后的效果是什么。如果效果不佳,那问题出在了哪里,是否有人该被问责,该不该讨论更好的做法。这些都不谈,轻飘飘地甩下一句:“我们都做了呀,没效果,说明问题不在这儿。”这是多么的轻率和武断。
之前有关部门曾经解释过,北京雾霾重的原因是北京人太爱做饭了,油烟太多,当时感觉是“逗你玩”。如今《搬回美国》一本正经地说我们的消费为雾霾造成了很大的贡献,其实逻辑上是一脉相称的——以次要矛盾替代主要矛盾,模糊焦点。
这就好比重病患者去医院,被检查出有肺癌、白血病、肾衰竭、血管瘤、肠胃炎等等各种病,医生痛心疾首地对病人说:“哎呀呀,你最近是不是暴饮暴食啦?你看把肠胃炎都吃出来了。以后记得控制欲望,调节饮食哦,会好起来的!”
把目光聚焦在次要矛盾上,就是这么可怕。
2,模糊责任边界
这是大多数公共事件的讨论里都会出现的问题。雾霾、食品安全、水污染、交通拥堵等等,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所有问题,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个角度,说每一个人都有罪。
雾霾可以是因为人们的过度消费、做饭烧菜、开车,还有放屁。食品安全可以是因为人们贪吃、没有长出火眼金睛来鉴别伪劣食品、没有配合政府做好监督工作;水污染可以是因为人们吃喝欲望太大导致屎尿太多、在河里洗澡、洗衣服;交通拥堵更简单了,谁让你们自己要买车的?
把问题归罪于每一个人,是最简单,也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关键在于,公民和政府的责任边界,到底在哪里。
公民的责任,在于纳税、遵纪守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它大部分,都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搬回美国》的作者在提到她环保部的同事们时,给予了很高的肯定:“体制的重重限制导致效率不高,可大家仍然在努力。比起社会上大肆抱怨指责的人,他们的行动更值得被尊重。”
这就是典型的模糊责任边界。环保部负责环境的治理,是工作岗位所赋予的责任,就像环卫工人要保证马路清洁一样。环卫工人们勤勤恳恳扫着大街,看到雾霾天,抱怨指责几句,为什么就比环保部门的人不值得尊重了呢?难道非要环卫工人们拿着扫帚赶雾霾,才值得尊重?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本分。不必在道德上拔高自己,贬低他人。更何况都已经把雾霾治成这个样子了,还敢往脸上贴金,勇气可嘉。
公民们纳的税款里,包括了环境治理的部分。燃油税里,包括了尾气治理的部分。电费里,包括了发电过程中节能减排的费用部分。之所以付出这些劳动所得,是因为我们都遵从这样的共识:“让最有能力的人来解决问题。”这些被选出来的人,并不是奉献自我的义务劳动,而是也享受着相应的待遇和权力。权力和责任本就是需要匹配的。在其位,谋其政。做不好,就问责。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有一句让批评者闭嘴的经典的话:“你行你上。”很多人听到这句话会一脸懵逼,无力反驳。其实这句话忽悠的正是是责任边界的模糊。或许我们可以这么来回答:“这不是我的责任范围,我即使行我也不上。这是你的责任范围,你如果不行,请你滚。”
3,行动和抱怨
“行动是积极,抱怨指责是消极。”——这个观点似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当我们为空气和食品问题痛心疾首时,总有人会一脸天真而诚恳地问:“怎么只知道抱怨指责,为解决这个问题,你做了什么?”

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好的人民。他们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逆来顺受。在长期被历史和现实的教育洗礼之后,慢慢形成了这样的条件反射:出问题了,应该是我自己的原因吧?
从小时候路边白墙上到处刷着的“人人有责”开始,我们就处于了这样的潜移默化之中。
赚钱少买不起房?因为你自己是loser。房子被强拆了?你的选址不对,为了国家建设应该顾全大局。吃到了有毒食品?贪小便宜乱买东西。雾霾好大怎么办啊?谁让你双十一买了那么多东西!
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十几亿人的国度,能培养出这样的“我有罪”的反射弧,真的是国家教育的一大奇迹。
在“行动才是积极的”理论派看来,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的演讲,是消极的,没事儿做什么梦?还煽动别人一起来做梦?做梦不如像我们一样行动起来。甘地是消极的,傻坐着绝什么食?你为什么不为国家做点实际的事?鲁迅也是消极的。整天就知道窝在房子里写文章大放厥词,还不如干回你医生的老本行,至少可以救几个人嘛。
其实我并不知道,“行动派”们的潜意识里,到底是觉得抱怨指责没有意义,还是抱怨指责是件“危险”的事情。
或许,满清的辫子戏如此流行且不受监管的原因之一,是时常出现的经典镜头:“奴才罪该万死,圣上英明!”
我大胆地预言一下,《搬回美国》的作者虽然是自己标榜的行动派,但她所建议的行动,和“抱怨指责”者比起来,贡献更小,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当治理雾霾成了每一个人的责任时,结果是每一个人都没有了责任。
在这篇雾霾文里传播度最广的文章仍在继续传播时,其它雾霾讨论文被大面积删除。“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如果我们不能自由地说话,那注定了我们也不能自由地呼吸。
4,欲望和私德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担忧:“中国的新兴中产阶级希望像美国人那样生活。”言下之意指的是中产们有纵欲和浪费的趋向。
其实中国的中产是一个很窘迫的阶级。棒槌型的三层结构里,最上层占据了最大的财富,最下层则有最大的人数。中产在夹缝中生存。看上去有着光鲜的工作和不低的薪酬,实际却有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并普遍缺乏安全感。这是因为制度性的变化、房市股市的动荡都可能导致财富的急剧贬值,同时也没有发声的权力。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房贷房租和生活费里省下一些钱来,想为了食品安全买一些南美的牛油果吃,想为了孩子玩具的质量买套美版的玩具和书,想双十一小放纵一下自己捞些便宜货……竟然被质问道:我们国家的情况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消费水平?
富人们依旧在挥金如土,一次的消费可能抵得上中产们一年的收入;权贵们依旧在奢靡中享受,奢华的程度对中产们来说一辈子可能都闻所未闻。而《搬回美国》的作者,对这些只字不提,却将道德的矛头指向了中产……或许只有太宰治的那句名言可以概括中产阶级们的心情了:“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节约是美德。控制自己过度的欲望,是好建议。但是,道德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用来要求他人的。我们可以选择断舍离,也可以选择用东西把家里堆满。我们可以过苦行僧一般的禁欲生活,也可以尽情享受生活。
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个人的价值观,是需要受保护的“私德”范围。不管是公权力还是舆论,都无权裹挟。如果某个公共事件需要以“私德”作为解决方案,那这个方案必然谬以千里。
我一直相信胡适所说的这句话:在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是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讲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国家。在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而大谈道德,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更何况,买一些更好吃的食品、玩具和书籍,我真的看不出这样的消费和纵欲有什么关系。
最后,对《搬回美国》的作者本身而言,我相信她的真诚。我也理解朋友圈转发那篇文章的朋友们的真诚。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是生活在歌里的真诚。“你有光明,中国就不会黑暗。”这是生活在新闻联播里的真诚。
脆弱的人性或许需要这样的真诚的慰藉。但当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暴露在雾霾中时,请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收起一些无用的真诚。
文 | 乐之读 | 简书签约作者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bingo_。
网友评论
把问题归罪于每一个人,是最简单,也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
种了三北防护林之后,沙尘暴走了,雾霾来了。有官员说都是太行山挡住了西北风,应该炸掉太行山,把风放进来吹走雾霾!说的真是太好了!什么中国老百姓导致雾霾,什么政府不治理雾霾,明明是太行山的原因!都是太行山的错!
这不是我的责任范围,即使我行我也不上,你不行你就滚蛋.说的很好直指社会上的某些不振之风,不实之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人
《搬回美国》文章有一种情怀在,不是一篇分析雾霾原因和解决雾霾问题专业报道。我非常赞同文章作者对于控制欲望教育的倡导。节制的欲望可以让政策措施实施得彻底,技术发挥真正的作用,没有追逐私利的腐败,没有偷排,漏排,解决很多问题
不管公民还是政府,真诚都不应该仅仅浮于表面。
原文引起了你的什么思考?以前你不知道勤俭节约,不知道不随地吐痰,保护环境这些简单的道理么?
我文中有否定个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吗?“主次不分”看不懂?个人责任和政府责任相比是次要的,明白?
说自己,才是最简单的。每个人看似“恍然大悟”地作出自己要保护环境的样子,或许在某个双十一少买了几个东西,或许若干次想出行时不开车而坐地铁……看上去很美很正能量,然后呢?雾霾越来越严重。知道为什么么?
因为有你们这些只讲个人喜好,不讲逻辑,不懂历史,不深入思考,只会把自己不理解的观点粗暴的贴上标签的评论者们在。
2、中国教育确实值得思考。大多数人甘于承受了,少有反抗,少有公开谴责。说的勇气都没有。那只能忍气吞声的吸霾。
2、所谓过渡消费不是指你本来每月淘一次宝就可以,却偏要天天收快递这么浅显啊拜托。我们这一代人在近三十年里感受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四个字背后的意义是我们一代人享受了三到五代人才能享受到的红利。白话一点就是过去三五代人祖上的积累财富才能彰显一代人的宽裕生活,为什么到你这代人干个二十几年就可以换车换房了啊?真以为自己是盖世英雄啊?
3、有人说责任明明在zf、在无良商家却要说成每个人都有责任,就是在为罪人开脱。先说商家,由于工作关系,我还是见过不少企业的,真心没见过一本万利的,诚然有不良商家偷偷排放污染从而减少成本,获取利润,他们是有错。可反过来想想,如果他们遵规守法,那他生产的产品得卖多少钱?你我现在分分钟就败家的状况会不会就得回归到前几代人那样算计着花钱。现在回头看看第二条,我们是盖世英雄吗?
4、接着上条说zf,zf有监管责任,有调整产业结构的责任,有去过剩产能,推清洁环保的责任。对对对,说的都对。zf有贪官有二货,但不是都是傻逼啊。你以为你说的这些zf没想过,没在做吗?zf确实有空间做的更好,但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到zf没有难处吗?拿我了解的企业为例,lm集团,东北大型煤炭生产企业,百度的数据是24.5万名员工,你上下嘴皮一碰就推清洁能源了,不用火力发电,用光伏发电,用风力发电。你那么光伏发电最大的hn集团员工14.5万人(注意这只是发电企业,lm集团我还没算其下游发电企业员工人数),中间差额这10万员工背后就是10万个家庭啊。而且多数都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最普通劳动者,他们怎么办?能有机会再就业吗?会不会成为不安定因素?新闻联播里天天说当前要务是保证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真的只是在给我们洗脑吗?
5、微信原文有朋友评论:“转朋友评论:付出了才配谈索取。好多人讲了半天,该干的事都是别人的。甚至有“大批下岗又不是没经历过,不都过来了吗”...你们去停工破产挨饿上吊吧,我少开一天车,那可不行。环境之所以变成这样,就是因为这种人太多了。”连续剧里有人说这是你的责任,你不能干,请滚蛋。哎……
6、我依然挺原文作者,不是因为她说得有多对,而是不抱怨,却从自己能帮上什么忙为出发点。
最后,我觉得如果要完全解决污染,确实只能看技术进步,制度如何也只能是优化,除非我们真的放弃经济的发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是真理!
还有,中产阶级一定比底层人过得要舒服的多。
《苍qiong之下》
《雾都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