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有没有见过类似这样的场景?
领导来电:赵铭,你的名单什么时候可以给我?我今天还……(省略号是领导还没来得及说出来的话)
赵铭抢白道:啊呀,领导,你看我在忙搬箱子的事情,哪儿有时间做名单?
赵铭们往往有一定的工作资历却做着最基础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职位高不成也低不就。
就事论事,不说顶撞领导,赵铭还犯了几个错误?
首先,答非所问;
其次,不懂事情的轻重缓急;
再次,急于解释自己而非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他完全没有听完别人说话的耐心,这种互动习惯阻碍了他向上发展的道路。
二
这让我想起了“孺子可教”故事的主人公--张良,张子房。
张良年轻时经过一个旱桥,有一位老人坐在桥上,老人看着他过来时,故意把鞋蹬到桥下,然后叫他:“年轻人,你给我把它捡起来。”张良感到很诧异,为什么故意蹬掉却让我把这鞋捡回来。然而,他见老人已入耄耋,尊老爱幼吧,就下去捡回了鞋。然后老人说:你给我穿上。他心里犯了一下嘀咕,但还是给他穿上了。穿上后,老人又蹬掉了鞋,又让他捡起来,这样反复折腾他几次。张良的心头虽有不满,但是怨言却没有发出来,依旧和颜悦色。
这时,老人说:三天后的清晨,你到这儿来,我有一本书要交给你。张良三天以后就来了,一来,只见老人已坐在那个地方了。老人说,你这个年轻人,真有意思,我这么大岁数,还要我来等你,显然,你是心意不诚的,三天以后你再来。
他第二次来的时候呢,张良起得更早,一赶过来,老人又已坐在那儿了,也是同样的话,然后让他三天以后再过来。
三天以后,张良天一黑就到那儿先坐着了,坐着就在那等,他心里想,这下你不可能比我早来吧。
后来那老人过来了,老人笑着说:孺子可教也。然后就把一本兵书交给了他,这个老人叫黄石公。据说,后来张良的所有天才谋略,都是因为看了这本书以后得到的,这本书叫《素书》。
三
会不会倾听就是耐心与否的一种表现形式。
笔者参加工作后服务过两个公司,每每有幸与中高管面谈时,总能发现TA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耐心倾听。哪怕前一刻TA还在阐述观点,但只要发现笔者的表情有话要说,TA都会立刻停下并示意笔者发言。
这不但是一种尊重,更是面对问题先了解清楚后才做正确反应的高招。
反观赵铭们,TA们与人互动的模式表面看起来是粗暴的打断,其底层的心理机制正是耐心的匮乏。
如此的互动方式如何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能令互动双方在心平气和之下达成协作?又如让下属服帖,让领导满意?
学生时代,有多少失分发生在看错题目。踏入职场,就有多少错误发生在不等人把话说完。
会听比会说更重要,那是因为听是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过程。听到一点马上就说,大脑就会停止处理,转而开始发布信息。长期养成这种习惯,深度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显著降低。所以倾听是积极的沉默,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基础,是通往中高管之路的基本素养。
四
张良当年如果顶撞和打断了黄石公,《素书》会给谁呢?恐怕历史都有可能改写了罢。
同理,一个人是否有被培养、提拔的潜力纵然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倘若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掌握耐心倾听的技能,把它变成习惯无疑会给TA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财富。在这个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唾手可得,智力因素越来越变得无差异化。于此同时,诸如倾听技能之类的职场软技能、情商、交往商则越来越成为职场爬坡路上的重要工具。
最后,问题来了。
你想成为"黄石公"的培养对象吗?
如果答案是"是",且从看到这篇文章开始就练习"耐心倾听"吧。
网友评论
所谓习惯就是“不依赖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续的事情引导到如每天刷牙般轻松的状态。”
所谓习惯就是“不依赖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续的事情引导到如每天刷牙般轻松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