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第十七期“诺”主题写作)
诺:诺言之“诺”
一九七七年,邓公主政不久,便恢复了高考,这真是喜大普奔的好消息,这消息霎时间传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初听这个消息,真的像晴天响雷一样令人震惊,尤其是那些回城无望,早已怨气冲天的下乡知青,还有那些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劳苦不辍,却依然三餐不继的农民出身的年轻人,他们像久旱的禾苗恰遇甘霖,像长夜漫漫终于看到了一丝阳光一样,喜不自禁,热泪盈眶。
我的堂兄,当时已二十七岁,听到这个消息时,他正在水库工地上抓革命促生产。晚上收工后,胡乱吃了几口饭,就步行七八十里路,连夜摸黑赶到家,投入到高考复习中。由于他基础知识扎实,平时又手不释卷,当年就以非常优秀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家报社编辑,一直到前几年退休。每当谈起当年高考时,他就会异常激动,曾不止一次说,要不是高考他至今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都得益于邓小平的英明决策,得益于国家人尽其材的政策。
有一位民办教师,因家里太穷弟兄三人全是光棍。老大近四十岁了,别说找老婆,连个登门说亲的人也没有;老二小些,三十挂零,曾有人给提过亲,是个带孩子的寡妇,但女的一看他们的家境也不由分说地拜拜了;他虽是老三,但已近三十,眼看着要步两位兄长的后尘。当时村里流行的顺口溜就是专门描述他们家的情形:“家有三条汉,房屋两间半,小鸡没处堵,小猪没处圈”。
这位老师听到恢复高考后,那真是拼了命了,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接着干。他在复习备考的岁月里,从没脱过衣裳,睡过一个完整觉,学习到晚上十二点,实在太困,就和衣而眠,醒过来再学。为了买一套复习资料,他把家里唯一还值俩钱,预备再盖间房的木料也变卖了。
老天不负有心人,第二次高考终于如愿以偿,上了一所专科学校。虽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对于这位望眼欲穿的老师来说已经足够了。他还没去上学,说媒的人已经踢破了门槛。这次说的姑娘不仅个个貌美如花,个个有工作,还无一例外地允诺倒赔嫁妆。这些姑娘要在以往那真是天上飞的天鹅,作民办老师的他连想都不敢想,连看都不敢看,可这回不一样了,他是鲤鱼跳龙门,一步登天了。挑花眼的他最终一个也没相中。不仅如此,连他二哥也连带着沾了他的喜气,有一个外地妮心甘情愿嫁给了他。
今天想来,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特别是那些奋斗无门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家给所有考上学的人许了诺:高考是国家挑选人才,只要考上他们就能成才成家,成为勇挑重胆,成为能为国家民族与人民做出更大贡献的人。这还只是明面上的诺,冠冕堂皇,光明正大,还有更实际实惠更接地气的诺,国家没有说,我们自己也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诺:你只要考上学,就可以光宗耀祖,就可以改换门庭,就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