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文化经典诗人的村庄典昕🎪诗集
情感不能放任自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60章

情感不能放任自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60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05:45 被阅读15次

    情感的闸门要开启有度,恰到好处,礼从制度上规范人,乐从情感上引导人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欢乐而不放荡,忧思而不悲伤。”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篇之二十

    翻开中国文学史,首先遇到的是《诗经》;翻开《诗经》,首先读到的是《关雎》。它是《诗经》的第一首,用借物起兴的艺术手法描写了男女恋爱的真情。

    周代对于诗歌十分重视,专门设有叫做“行人”的采诗官,每年一到春天,就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歌谣。木铎是起源于夏商时期的一种木舌铜铃,里面那个可以摇动的舌头是木制的,撞击铜铃时发出温和悦耳的声音。采诗官手持木铎四方游走,采集百姓随口而唱、发自心声的歌谣,整理后交给宫中负责音乐的太师谱曲,再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关雎》就是这样采集来的一首爱情诗。

    《论语》中多次提到过《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这一首。《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在得不到淑女时,他心里愁思万端,入夜后更是不时涌起一股哀伤之情,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经过不懈的追求,最后终于得到了,就很开心,喜气洋洋地带着一群乐手,奏起乐曲来庆贺,钟鼓齐鸣,琴瑟和谐。而淑女呢,当然也十分快乐了。从见雎鸠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经历一番周折,来之不易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感动。

    雎鸠是中国特产的珍稀鸟类。因其头顶的冠羽,让雎鸠看起来颇具王者的气度与风范,古人亦称其为王雎。雎鸠不是鸳鸯,它是一种水鸟,但巢穴一般都筑在树洞里。在每年的求偶季节里,已经结伴成偶的雄鸟与雌鸟会如约聚首,双双出没于水中的沙洲嬉戏觅食,并时常发出“关关”的和鸣。如果有一只叫了一声“关”,另一只配偶会马上应和一声“关”,一呼一应紧密相连,且短促响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雎鸠这种鸟就是连叫两声的呢。《关雎》这首诗,以雎鸠的雌雄和鸣,来比喻夫妻之间的和谐相处。

    “淫”是过度、失当。快乐过头,就会变成放荡,甚至乐极生悲。“伤”在这里也同样是过分、过度的意思,悲痛过头,就会变成伤痛,甚至得抑郁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指在表达快乐和悲哀的情感时,都把握一个度,不过分,情感的闸门不能放任自流,要恰到好处,有所节制。但凡大喜大悲,不但会伤害自己的身心,也会危害到家庭和社会,必须要调控好。这也是礼乐所倡导的境界,礼是从制度上规范人,乐可以从情感上引导人。

    孔子追求的礼乐教化,其基本原则就是中庸之德、中和之美,《关雎》这首诗,妙就妙在这里。君子追求淑女,淑女适配君子,此为乐;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此为哀。无论乐与哀,都在礼的节制下,不逾越,不过分,不但感动人心,而且适宜合度。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是用来教化天下百姓的。古人认为,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被放在国风的开篇。在这首诗中,道德、情感、理智与文学、艺术、人生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热切的追求,深情的思念,真挚的爱情,圆满的婚姻,都与一种美德相联系、相结合,这样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正能量的,难怪孔老师要专门为它点赞了。

    本章两个成语,一喜一悲,而又恰到好处: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孔安国: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论语注疏》:《诗序》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是乐而不淫也。“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哀而不伤也。

    朱子:《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李炳南:诗人以雎鸠所鸣的和声,兴起文王思求后妃之意。后妃必须是贤才,始得采取荇菜,供祭宗庙,故求淑女,以为匹配。求得之后,钟鼓乐之。求之未得,寤寐思服,以至辗转反侧,其情可哀。然而,乐是为得贤内助而乐,哀是为未得贤内助而哀。乐是钟鼓乐之而已,哀亦是辗转反侧而已,皆不过分。所以孔子评论此诗,所抒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其求配偶,如此慎重。所以诗序认为,可以风劝天下,端正夫妇之伦。

    郑汝谐:未得窈窕则哀之,其哀有所止,故不伤;既得淑女则乐之,其乐有所止,故不淫。出于闺门者,其情若此;形(型)于家邦者,宜其有驺(zōu)虞之化。

    张栻:哀乐,情之为也,而其理具于性。乐而至于淫,哀而至于伤,则是情之流而性之汩(gǔ)矣。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不逾则,性情之正也。非养之有素者,其能然乎?

    钱穆:此章孔子举《关雎》之诗,以指点人心哀乐之正。……常人每误认哀乐为相反之两事,故喜有乐,惧有哀。孔子乃平举合言之,如成一事。此中尤具深义,学者更当体玩。……此章哀乐并举,亦可使人体悟到一种性情之正,有超乎哀与乐之上者。凡《论语》中所开示之人生境界,学者能逐一细玩,又能会通合一以返验诸我心,庶乎所学日进,有欲罢不能之感。

    徐英:“乐而不淫”,《乐》教义也;“哀而不伤”,《礼》教义也。

    《礼记》: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云门隐者按:“乐易逾量,转成苦恼;哀易抑郁,则成伤损。”人当知哀乐之有正,要有所止,止于所止,戒其淫、伤。哀乐之情,不淫不伤,而得其正,则中庸之道也。

    《毛诗序》: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也,是《关雎》之义也。

    《易经·序卦》: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

    【学习参考书目】

    《易经》 《诗经》 《礼记》 《毛诗序》 《论语集解》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意原》 《癸巳论语解》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会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感不能放任自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60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gs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