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痴迷上在《简书》里写点东西以来,便落下了一个病根,每天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简书App,不一定写多少,但一定要写。
我以为,这个病根绝对属于肌肉记忆的一部分。没有完成肌肉记忆中的任何目录内容,身体想要哪哪都舒服,那就真的不对了。
就算心里暗示你可以不写,且暗示里包含的理由️也足够充分。因为一天天所有大小事情的发生,完全不以你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拿出其中的一条理由,就可以把不想去触碰文字的自己给说服了。但是,已经储存在肌肉里的记忆分子会造反的。它会让你坐卧不安,吃不香,睡不着。
至于有些人上纲上线的无病呻吟什么“对于自己不负责任的过度放纵,就是对生命过程的缺乏足够尊重”等论调,绝对不敢苟同。
就好比把到什么时候应该吃饭,到什么时候应该睡觉一样,到什么时候写字,只是一个记忆完成过程,愣是要与生命质量和生活意义绑架在一起,是不是有些牵强?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痴迷地喜欢上一件事情,跟你的生活意义和生命质量没有一毛钱关系。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你也不是以写作为职业的专业人士,哪来的那么多的可以写的素材?有大开大合大本事的大家,毕竟是少数。
咱们凡人一个,若是想调动好自己的肌肉记忆,先得把自己写嗨。至于诀窍,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根据自己的个人体会,把口子开得尽量小一点儿;把内容拉得离我们自己的生活近一点儿;把话说得尽量像是“人话”一点儿。只要有了这三个“一点儿”,你的文章就成了。起码你自己看着都觉得你的文章,对得起你的肌肉记忆。
这三个“一点儿”,既是对自己提笔之前的一个心里暗示,也应该成为码字全过程的根本遵循。
口子开得小一点儿,你会觉得写起来轻松自在一些。写作所需的素材朴素简单,容易上手。进,可攻,退,可守。不多解释。
把内容拉得离我们自己的生活近一点儿,完全是为了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展现出来,不至于自己都觉得,一篇只有几百个字的文章里,啰里八嗦的哪哪都不对。只有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写字,才能如鱼得水,挥洒自如。这就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采风”的道理。信手拈来,总比现学现卖来得快意一些。
把话说得尽量像是“人话”一点儿。近些年,“接地气”这个词儿,被所有人所接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不在一个频道上,会很难受。简单明了、人味十足的“人话”,会让沟通全程无障碍。如果你的文章让受众晦涩难懂,即使是被某一类人奉为经典,我也不认为就是好文章。
把人话说得好的人,写的东西不一定成为人们口口相传中的经典,但一定会成为让人念念不忘的经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