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04
第四次选择,喜从天降,南柯一梦,高加林进城,得而复失的背后,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这一次,不是高加林自己的选择,而是别人选择了他。他身不由己,面对这样的机会,有人说,这是走后门,他可以拒绝。这个我们就不讨论了。高加林不是圣人,他也没有雷锋那样的觉悟,他只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农家子弟,我们对他不能要求太高了。
高加林进城后,面对新生活的选择,总结一下,其实更有意义。
1、他吃苦耐劳,深入一线采访,没日没夜写稿,这个奋斗拼搏的高加林,值得赞扬。
他是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本质并不坏,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并非一无是处,否则,那么漂亮水灵的巧珍和时尚光鲜的黄亚萍,也不会爱上他的。
每一个人都非完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
他并不是不争气,也没有自暴自弃。在机会来临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而且,表现的非常出色。
所以,我一直强调,他只是迷失了自己,在人生最关键的一步,高考,他没有把握住机会,没有竭尽全力去争取,这导致他一步错,步步错。
《人生》的主题,其实就是柳青的那句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路遥为什么要这样写进城表现优异的高加林呢?
我想,路遥先生可能想表达这样几层意思。
对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的批判。
高考虽然是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但,并不完美,也有许多缺点,譬如,严重偏科的学生,在高考中很吃亏。
高考扼杀了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不利于“人尽其才,量才录用”。高考失利的学生,并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不适应高考。
我认为,路遥笔下隐含着批判的思想。这是非常正确的,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在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个大方向也是对的。
确实不能再“一考定终身”了,高加林的悲剧,决不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悲剧、制度的悲剧。高考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才是造成高加林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路遥这样写,还有鲜明的对比作用。
同一个人,在农村像一个废人,农活干不了,民办教师被人随意顶替,卖个馍张不开嘴,拉个大粪也被人打骂。他简直就像一个窝囊废。
为什么一到城市,马上才华显露,引人注目,成为人人羡慕的对象。
所以,人才,只有放在合适的地方,才能闪闪发光。这也暗含着对高考制度的批评。
路遥这样写,也使人物形象更立体、鲜活。
高加林进城后,由于工作对口,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特长,所以,他如鱼得水,表现出色。从人物创作来说,这一段经历,表现了他奋发向上的另一面,完善了人物形象。
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选择大于努力,在人生的紧要处,走错一步,便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如果走对了,便可以改变命运,迎来更加阳光灿烂的生活。
2、高加林面对取得的一点成绩,有些飘飘然,面对诱惑,迷失自我,最终自食苦果,后悔莫及。
高加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上取得了成绩,感情上也迎来了“白富美”黄亚萍的主动追求,这使他飘飘然,野心膨胀。
他以为娶了“白富美”,便可以去更大的城市发展,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却忘记了自己与黄亚萍之间的巨大差异,他们在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做人做事上,都充满着矛盾。
只是,陷入热恋中的俩人,都被爱情冲昏头脑了头脑,忘记了身边的危险和陷阱。他们都迷失了自己,错误地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险恶。他们也高估了爱情的力量,而低估了现实的残酷无情。岂不知,这种空中楼阁似的爱情,一旦遭遇现实的狂风暴雨,立即就坍塌了。
所以,他们迷失了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高加林抛弃了巧珍,黄亚萍抛弃了张克南,并最终引 爆了定时炸*弹,高加林被张克南的母亲举报,又被打回了农村。
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不管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当你春风得意、达到成功巅峰之时,也是危险最大的时候。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时刻反省自己,保持冷静和理智,才能渡过危机。
人生有许多暗流和漩涡,学会避开,也是一问学问。
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得与失之间,谁又能真正说的清呢?你以为的得,从另一个角落看,也许是失。你以为的失,在他人看来,也许是另一种得。
得失之间,摆正心态。人为什么要经常反思和复盘,主要目的就是要重新调整心态。心态一变,人的精气神跟着改变,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生就是这样! 要想真正的享受生活的美好,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也要靠不断调整心态,不要迷失自我,让自己偏离航向。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