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乐器的课程会有很多种,而大多数的宣传通常只会强调优点,这使得很多人在课程的选择上都产生了不小的困惑和纠结。
尤其是对于刚入门的新手来说,除了价格的差异之外,其实并不能清楚地知道规模不同的课程之间到底会有什么本质的分别。
所以,学乐器的课程到底要怎么来选?上大课好?还是上小课好?
按学生人数从多到少、价格相应从低到高的顺序,咱们分别来说说。
第一类:大课
在我幼时学琴的年代里,大课是一种很普遍的标配。我考六级之前,上的一直都是大课。
但现如今,随着大众对小课的日益追捧,大课的占比已然越来越小了,尤其是一个班里10个以上学生的课程。
很多人不屑大课的理由之一,总是爱推说如果学生太多,老师根本关注不过来,就没法给予充分的指导。
讲真,我觉得这种推论简直跟受害妄想症没什么两样。
受关注这件事儿本来也不会是什么绝对的好事儿,有时过多的关注甚至还可能起到负面的效果。
也就是说,受关注并不是学习好的充分必要条件,也就实在不值得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
就拿我来说,每当我回忆自己学琴的经历时,最快乐的时光都是上大课的阶段。学生多的好处是,你可以有充足的机会结交志同道合的同学。
并且彼此之间也不会形成过于直接的竞争关系,这使得大家交流的意向相对活跃得多,互相切磋、彼此促进恰恰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学习方式。
很多人担忧的所谓关注不足,核心其实在于害怕自己的一些困惑和问题无法得到老师及时的辅导和指正。
这说白了,症结还要归于学习的主动性之上。真要有心想向老师求助,就算班里的学生再多,也一样能找到机会和老师接触。
什么都等着老师来发现和指导,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模式反倒不可取。
所以在我看来,大课除了价格相比更廉价,和当下流行的贵族化、定制化、专属化的噱头方向不太一致之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坏处。
第二类:中课
从两个学生开始算起,但上限到多少个学生,不过是和大课相对而言而已。纵观来看,现在一对二至一对四的课程应该是比较主流的选择。
很多人钟情于这种课程,是认可它兼顾了大小课的优势。既能让孩子享受老师充分的指导,又考虑了成本的性价比。
看起来是这样的。
但这样的课有一个很要命的缺点,就是会将一个班上的几个学生置于直接对立的PK关系之中。
别说自己心里看开、放下,就不会有比较,现实根本不可能。同样一个曲子,不同的人演奏,老师就算点评再客观,也会有高下之别,无形之中就会促进比较关系的形成。
倘若好坏差别过于明显,那就更有可能造成后进生的破罐破摔,索性直接倒戈放弃。
譬如我最惨痛的学琴厌烦期,就发生在上一对二的课程阶段中。
那时候老师将我从大课中挑选出来,作为种子选手送进一对二的小课重点培养。一向自诩年纪小、水平高的我,却不幸撞上了一个水平更高的同学。
每一堂课,老师都在敲打我的不足。甚至有时,老师还会让另外那名同学来给我做示范。就好像老师已经不屑再自己教导我一样,虽然她的初衷也许并非如此。
从来都自信满满的我,一下子吃了当头一棒,整个精气神都被打了个七零八落。没多久,我就觉得练琴不再是享受,而是一种折磨了。而上课,尤甚。
考完八级之后,曾经大班里的很多同学都中断了学习。而我,也在一对二课程的持续打击之下,打起了退堂鼓。
这段颇受煎熬的经历其实在我的心里凿下了极为深刻的烙印,以至于对任何可能将两人置于竞争关系的环境,我都异常敏感,即便我处于占优的那一方。
所以我很清楚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对自信的保护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儿。
适度的竞争是好事,但长期处于一种直接比较的封闭环境中,那种逼近窒息的压迫感绝不是什么好事。
第三类:小课
也就是一对一的课程了,绝对的专属和定制。
小课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特定的问题。假如遇到了困难或瓶颈,希望老师帮助解决,这种情况下上小课效果才是最好的。
但如果没有特定的问题,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那上课的效果说句实在话,不绝对、更不好说。
根本没有严格的对比实验数据表明,小课的学习效果更优。更直白一点来讲,很多时候,这不过是更高价格的噱头而已。
而且,单独上小课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师生,而没有同学。
丧失了同学之间相互切磋、探讨的机会,这绝对是一个天大的损失。因为很可能自己上着上着课,就成了井底之蛙。
所以,关于学乐器要挑选什么样的课程,虽然当下主流的选择多是一对一到一对四的课程,但就我切身的感受而言,体验最好、最愉悦的课程反倒是大课。
我想强调的是,很多时候宣传的导向往往和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主推的选择未必就是好的,更不一定会适合每个人。
还有,无论是大课、小课,其实只是形式的区别,最重要的还是学乐器之人的观感。
只要能让学员真正地享受学习的过程,那就是好的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