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绞尽脑汁之后,我发现脑海里面出现了一个关键词,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关键词。
前不久,我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死亡。
从小家长就缺乏对孩子们关于死亡的认知,只有在成长的路上慢慢的体会死亡,并且来认识死亡。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开始和结尾,攥拳而来,撒手而去,仿佛是完成了一个生物在人间必须完成的事情之后就从容离开了。
生是开心的事情,死是沉重而且神圣的事情。
当整个人不在睁开眼,呼吸停止,大脑停止任何的活动,心脏也停止的时候,这个人就被称之为死亡了。
接触死亡,是我们都有过的经历。
我第一次对死亡有认知,是爷爷过世的时候,那时候我年纪不大。
清晨还有睡醒,姑妈就将我从床上抱起来,然后对我说:“我们去看爷爷睡觉!”这句话我记得,并且永远记得。
当时,父亲、小爷、还有姑妈跪在爷爷的床前,面前一个火盆,烧着纸钱,有人抽泣,我记不清是谁的声音了,我跪在了火盆的前面,我看见了床上一动不动的爷爷,当时,只是吓得说不出话来。
爷爷死于肺癌,带着病患走完了一生,走之前已经被病痛折磨的消瘦了。
所有亲戚都来了,哭着喊着,道士做法,一切应有的环节和习俗……
人死的时候是需要仪式的,所有亲人和重要的朋友都会过来吊唁,会祭奠和哀悼,这是对一个死者的尊重和思念。
一年后,奶奶也逝世了。
在田边劳作的时候,死于脑梗。
我记得那天下着雨,而且雨很大。
已经有些人坐在了家里面,地上一张白布,奶奶躺在上面,脸色惨白。我不记得我哭了没有,但是我记得这些画面,那是一个小男孩对死亡的第二次近距离的认知。
死亡就是彻彻底底的离开了?也许不是,也许还在,我们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死亡的人都是有灵的,正如在《寻梦环游记》里面的那样,死者和活人就是两个世界,相互记得,相互怀念。
“只有有你记得你,你就没有真的死亡!”这是我在《寻梦环游记》里面最深刻的感悟。
奶奶的骨灰从火葬场被送出来的时候,后面的人披着孝服跪成了一条了,父亲是长子,在最前面迎接,这是他母亲的骨灰。
我也伸手接触了一下,很烫,我缩回了自己的手。
我看着骨灰被撒尽了棺材,看见亲人趴着失声痛哭。
我从那时候起,就不怕走夜路了,我觉得没什么可怕的了。
后来,我参加过一些葬礼,都是一样的仪式,我作为前去吊唁的人,心情沉重。
长大后深刻的一次就是高二的时候,外公的去世。
那天我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外公去世了。
恍若一个霹雳,有一个亲人离去了,原来时间就是这么快,还没有完全长大,有些人你就可能再也看不见了。
我没能过去,我夜里在被子里面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很想哭。
后来放假,我独自前去外公的坟前,烧香祭奠。
死亡真正的对我来说,不是一个人生过程,而是一种心灵上的成长。
不管是爷爷奶奶外公,还是我所经历过的其他的人,每一次面对这些事情,心情沉重,但是不免明白许多事情了。
死亡就是不在遇见,不在有任何关于这个的消息。
初次面对死亡,会害怕,会恐惧,会留下阴影,这种感觉对我确是淡漠了。
清明节是为死者过的节日,祭奠扫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重视起这个节日了,不是跟着大人干什么了,而是从心底里面,对已故的亲人的怀念和尊敬。
在坟前,在碑前,怀念这些人。
死亡的精神意义远远要大于其生理意义,我们学会了孝、学会了尊敬、学会了成长。
在谈及关于死亡的教育的时候,我们不必避讳这个词,我并未觉得死亡二字有什么不好,可能是人内心对于二字的抵触,这无可非厚。
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规律,所以我们更应该在死亡之前做些什么,珍惜时间,留下些什么。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每样东西,都是前人所留下来的,我们记得这些人,所以这些人也就根本没有死亡。
正如那句经典:“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我们不应该害怕和避讳死亡,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真诚、尊敬、敬畏的心面对死亡。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在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网友评论
死亡不是结尾,出生也不是开始。它们本来是一个循环,一个圆,如果你要剪开,铺成一条直线,那么看起来就会有点悲伤。
很多人害怕死亡。他们放不下名利,放不下钱财,放不下感情,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然而他们可能忘了,他们出生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带什么来。
我看过藏传佛教一本关于生死讨论的书。因为他们相信灵魂转世,所以他们看重死亡,却不害怕。在他们的观点中,死亡也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罢了。他们为将死之人修“颇瓦”法,一种独特的法门,要求将死之人抛弃他的肉体,将自己的意识留在不灭的虚空里,以便于以后重生。
也许你不相信宗教,不过没关系。如果你可以做出贡献,被历史铭记,那么正如鲁迅所说“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你就算是死了,也还是活在人们心中。
目前为止我们似乎还没有能力摆脱死亡。所以,与其害怕死亡降临,不如专心的发光发热,为自己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死而无憾。
其实,有一肚子话,想想,算了算了。
意识流一般的留言
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