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非常强调知人,他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作为统治者,或者作为领导者,知人才能善任,对于平时的为人处事,也是有利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知人,在与人交往时,才知道谁是善者,从而向他学习,提高自己,谁是不善者,针对其不善的部分,反省自己,改正自己,从而能做到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一章,孔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怎样做才做到“知人”。
在这句话中,视、观、察,都是看的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视是看看,观是全体地看,察是审察、察看,仔细地看。“所以”,杨伯峻训为“所与”,所结交的朋友,钱穆认为是“所因”,即行事的原因,或说是动机;其他一般均解释为“所为”,一个人的行为、作为;“所由”,无论解释为行事所采用的途径、方法,或者过去行事的经历,诸家基本一致,即这个人一贯以来是如何行事的。“所安”,诸家都无异议,都是同一个意思,即安于什么,习惯什么。
个人比较赞同这样的解释,即观察一个人,要看看他所作所为,观察他的一贯经历,考察他的秉性习惯,这个人怎么能隐藏、伪装得了呢?我的原因是:要了解一个人,首先看看他现在的所作所为,当然这是不够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不能保证始终无过,绝不能凭此一过就否决一个人,也绝不能仅凭一次的“伪善”而去赞同一个人,还要整体地看,即观察他的过去,他以往的一贯经历,这样看人就比较全面了。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再通过自己的审察,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秉性习惯,到底是好是坏,就一目了然了,这样,也就做到能“知人”了。
人可以伪装一时,但绝不能做到伪装一世。要做到“知人”,不能仅通过一次行为,或者现在的行为,不要只看表面和现在,同时还要观察他的过去,这样才能知道人的本质。只有这样做,对统治者或者领导者,才能发现人才,“知人善任”,对人生交往,才能发现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以促进自己人生成长。知人,与人生而言,是重要的,而要做到知人,则需要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地了解。而这个方法,孔子老先生两千多年前已经告诉我们了。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