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省亲
元妃定了省亲之日,家府内开始忙活着盖了富丽堂皇的省亲别墅,就是后来的大观园。自古园林内亭台楼阁,都要有个名字,才显得雅致一些,何况这要接待妃子的园林,更得起一些好名字了。贾政一直是想试试宝玉的才情,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考一考他,于是就有了这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对额,就是对联和匾额的意思。这一回看似写的是宝玉初露才情,其实是写大观园的奢华秀丽以及贾政对宝玉深沉的爱意之表露。
元妃在整个红楼梦中只出场了这一回,但是她一直是整个故事脉络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她的喜恶决定了宝玉、宝钗、黛玉三个人的结局,从种种迹象来看,贾元春是不折不扣的拥钗派。元春看到匾额“蓼汀花溆”的时候,说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清华刘文典教授讲,花溆反切为薛,蓼汀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经意属宝钗了,这样的说法未免有点牵强,元春此时还没有见过薛琳二人,且自她进宫后,鲜有机会见着家里人,对于薛林二人,她知道但并不了解,这次省亲,她特意要见一见二人确实也有相看的意味。有人说王夫人是挺宝钗的,那么,元春也一定会喜欢薛宝钗而嫌弃林黛玉,但是,贾元春十几岁进宫,从一个小小的女官一路打怪升级成贵妃,必然是个有主见有想法的人,这样的人物,不会偏听偏信一个人的话,凡事肯定会综合考虑,这也是她急切的想见见这两位宝二奶奶候选人的一个原因了。
元春真正属意于宝钗应该是在作诗过程中,薛林二人的表现所致的。我们之前分析过,林黛玉是属于那种只随心自己喜好,不关注其他人和事的姑娘,她喜欢宝玉,便只关心宝玉是否开心,见宝玉作诗做不来,急的满头是汗,她当然忍不住要帮一帮,马上动手帮宝玉做了一首“杏帘在望”。而看宝钗是如何帮宝玉的,宝玉的诗中有一句“绿玉春犹卷”,宝钗看到了,马上提醒他:“他因不喜红香绿玉,才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贾元春只是将“红香绿玉”改成了“怡红快绿”,宝钗就能从这一举动看出元春不喜欢“绿玉”二字,可见她是个对生活中所有事物都处处留心的人,心细如尘。且她不但告诉宝玉这个“绿玉”不好,是能引经据典,帮助宝玉将“绿玉”改成了“绿蜡”,喜得宝玉洞开心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你姐姐了”。宝钗一面说笑,还怕耽误了宝玉作诗,自己抽身走开了。他们在下面的这些举动,贾元春是看的很清楚的,就这一件事来说,宝钗的举动要比黛玉端庄娴雅的多,对于宝玉,宝钗是引领、传授,而黛玉则是像溺爱孩子的母亲那样,直接就替他完成了工作。在这样的正式场合,宝钗的表现要比黛玉更合乎礼仪规范,更成熟稳重。这样一来,高下立现。作为贾府未来的当家人,不仅仅需要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人情世故,要能带着宝玉走正途,要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斡旋得当,显然,宝钗是符合这些条件的唯一人选。
再看宝钗的诗:
凝晖钟瑞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通篇都是赞叹皇恩浩荡,歌功颂德之语,可以说这样的场合,就应该做这样的诗。反观黛玉的诗:
世外仙源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的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頻。
黛玉本来是想在今夜拔得头筹,决心要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的,谁知道元春并不让长篇大论的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绝句应景罢了”。她不屑于像宝钗一样虚伪的歌功颂德,称颂皇恩,在她的观念中,关注点永远不在于功名利禄这些虚的东西,她在意的是自己的才情能不能得到展示,而不会想到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她活的随性洒脱,这一点,她跟宝玉是非常契合的。但是,作为元春来说,宝玉的妻子应该有治家的风范,能分清场合的重要性。就这两首诗来说,黛玉的诗意境更深远,但就场合来说,宝钗的诗更应景。这也是为何,虽然黛玉的诗作的秀丽清新,不落俗套,而在元妃赏赐的时候,她与宝钗、探春姊妹的礼物并无半分不同的原因。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沉锚效应,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决策之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是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这里贾元春对宝钗和黛玉的态度,就像沉锚效应一样,因为这一次的试才,她对此二人有了不同的看法,在她的立场看来,宝钗温婉大方,得体规矩,更适合做宝玉的妻子,而黛玉虽然才情卓越,但是性情尖锐,不是合适的当家主母的人选。
元春省亲之后,一个月允许贾家内眷进宫见一次面。书中并无详细记录进宫的情形,但是,以王夫人对黛玉的态度来看,她是绝对会力荐宝钗的。贾元春与王夫人的感情又很好,只从省亲时她“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就能看出来。至此,贾元春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拥钗派,在后来端午节的赏赐中,宝玉和宝钗的一样都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而黛玉的赏赐则和探春姊妹的一样“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这就是明显的表明立场了。连宝玉都奇怪“这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罢?”在他心里,认同的是黛玉,但是在元春和王夫人心中,认同的是宝钗。其实不能说她们就是错的,只是个人立场不同而已。
我是久智 一个空有美貌而没有才华的女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