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既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巨著。所以,不论是要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还是古代文学,《史记》都是绕不过去的一部书。
利用简书这个平台留下我的读史经过,只有一个目的:督促自已,不要懈怠,仅此而已。
我用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本《史记》,译注者是韩兆琦。
题解
《史记》共有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本纪”是第一部分,共十二篇。本纪大体上是以该篇帝王为纲的有关整个国家的大事纲要。
《五帝本纪》是“本纪”部分的第一篇,主要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帝王。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理解:这一段写了黄帝的出身,他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也被称为轩辕天子。并且说明黄帝自幼就聪慧敏捷,少年时勤勉,成年后辨识能力很强。
读《史记》不能不读注释,注释里包涵的信息量非常大,其中不乏历史和文化基础知识。对我这个历史小白来说,都是需要学习的。提炼一下本段下注释的知识点:
1、关于三皇五帝,古代传说很多。一种说法认为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黄帝,号“有熊”。少典不是人名,而是诸侯国号。意思是黄帝是有熊国君,是少典国君的后代。炎帝也是少典国君的后代,所以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2、黄帝的母亲是附宝。黄帝出生于寿丘,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边,所以又以“姬”为姓。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已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yì)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í)貔貅(píxiū)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suì)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知识点:
1、干戈:干,盾牌,防御武器。戈,一种类似于戟的可钩可砍的进攻武器。引申出:化干戈为玉帛
2、不享:应朝拜而不来朝拜。享,进见,来朝。
3、蚩尤:相传是各种兵器的发明者,以好战出名,古代祭以为战神。
4、炎帝:“姜”姓。与黄帝一族历代相互通婚,相互依存,迭为盟主,是形成日后华夏民族的核心力量。
5、五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
6、蓺(yì)五种:蓺,种植;五种,指五谷,稻、黍、麦、菽、稷。
理解:这一段写了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打败了炎帝,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同样战胜了蚩尤。这是远古时代两场著名的战争。黄帝在统一天下,作中央天帝之前,大约只是北方的天帝,北方属水;而炎帝是南方的天帝,南方属火,黄帝与炎帝的战争,就是一场水火不相容的战争。但战争是新阶段的开端,从此黄帝代替神农氏成为天下诸侯共尊的天子。
东至于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xūnyù),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ē)。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jiàn),监(jīan)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荚(cè)。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知识点:
1、合符:验证信物。
2、邑:修建城邑,这里指建都。
3、涿鹿之阿:阿,指山下的平地。
4、封禅:特指帝王到泰山山顶祭天和到泰山下祭地。
5、迎日推荚(cè):指制定原始的历法。
理解:这一段主要说,黄帝统一各部落后,其主要的活动范围。其次,黄帝设置管理国家的机构,任命四大官员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教导民众驯化鸟兽,按时节播种农作物,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方面都有很大功绩。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意思是有十四个人受到分封,有过领土,得以别立为姓,共十二个姓,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léi)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这一段主要说明了黄帝的家族世系关系。
以上为《五帝本纪》的第一部分,写中国华夏诸族的始祖黄帝的神奇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