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头号玩家好文推荐每天写1000字自由点赞群
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70:《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70:《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19:00 被阅读92次

文/杜豆豆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第一卷

1

去年,我虽然读了上百本书,也写了差不多100多万字,但是,仔细想想,发现有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不成系统。

学习,如果不能系统化,变成了碎片式阅读,是很容易进入误区的。

就好比盲人摸象,井底之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如果读书获取知识,不能在自己的知识体系里得到吸收和重新构建,就和人吃饭一样,照样会消化不良。

于是,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一些读书消化不良症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脑子越来越糊涂,接受太多冲突观点而产生知识焦虑,大量囤书、听课并假装自己懂了,好为人师又说不清楚等等。

读书,也是要做减法的,纵使是好书,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所以,从今天起,我要改变自己的读书方式,开始系统化读书

近期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之先秦文学

以下是我选的主要研读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山海经》,冯国超译注

3、《中国神话学》,潜明兹

4、《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5、《左传译注》,李梦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6、《国语译注》,邬国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7、《战国策》,缪文远 缪伟 罗永莲译注,中华书局

8、《孟子》,中华书局,2006

9、《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7

10、《荀子新注》,北大荀子注释组,中华书局

11、《韩非子》,中华书局

1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要注意的是,这虽然是12个标题,但若以所读内容按卷书来计量的话,已经可以说是上百卷了。比如,左传30卷,国语21卷,战国策33卷,孟子14卷,荀子32卷等。

所以,我会选择性地写文。按照自己的节奏,分拆这些书,同时也会参考其他的资料,进行每天的文章更新,逐步吸收到我试图构建的知识体系中。

表完我的计划。下面,言归正传,开始讲今天的主题——《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版本的总绪论。

我大概零零散散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三个不同的主编版本,游国恩老师、章培恒&骆玉明老师以及袁行霈老师这套。袁行霈老师这套,就我个人体验来讲,视角更宽、结构更清晰。

总绪论,就好比服药前要看的说明书一样,是必读的。总绪论的主要作用,是让你很快抓住作者的写作思路,把阅读的神经调到和作者同一个频道上

本书的总绪论,主要讲了这样三个重点:

(1)该如何理解文学史?

(2)中国文学是如何演进的?

(3)本书是如何为中国文学史分期的?

2

该如何理解文学史?

中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然有大量史学家和文学家的贡献。但是,中国文学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时间并不长,也就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逐渐形成。

书中观点认为:“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其中的涵义,简单表示,就是: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所谓文学本位,就是以文学创作为主体。

首先,要把文学当文学来研究,重视其文学艺术特点及审美价值。

比如,有“诗史”之称的杜诗,和两《唐书》、《资治通鉴》相比,就更具文学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其次,是要围绕文学创作来谈文学的发展历程。具体的研究路线是:最外层是背景,中间是创作主体——作家,最核心的是文学作品。

另外,还要关注文学的两翼:一个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另一个是文学媒体。其中,前者中的文学理论是指导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是文学创作完成以后在读者中的反应。文学媒体则是文学作品在读者中得以传播的依靠。它们共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史。

所谓史学思维,就是要有历史的脉络,清晰地描述出承传流变的过程。少评价,多描述;重规律,不满足于事实罗列。

所谓文化学视角,就是注重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角度考察文学。比如,先秦诗歌与原始巫术、歌舞密不可分;两汉文学与儒术独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就能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进展。

另外,具体到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上,有几点是需要达成共识的:

在描述文学史时,纯客观的理想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会多少带有一些主观性和当代性,这也没什么不好。

借鉴外国的文学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避免的是生搬硬套。毕竟,中国有中国的实际,外国的理论拿来,总归会有些水土不服的。

再一点,就是不要把文学史史料学等同于文学史学,前者是史料的考证,后者是史的论述,史料学是文学史学的基础研究工作。

3

中国文学是如何演进的?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

例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

内部因素,则比较复杂,重点是两个:

一个是文学发展的不平衡。这主要表现为文体发展、朝代、地域这三方面的不平衡。

比如,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像诗歌和散文最早形成于商周时代;魏晋南北朝有了初具规模的小说;宋金两代出现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才开端了中国戏曲。而且,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像小说,从远古神话到唐传奇,就历经了漫长的时间。

比如,朝代不平衡上,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两代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主流状态。

再比如,不同朝代,各地域发展也会呈现出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像建安文学集中于邺都;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而不同的地域会使其问题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像《楚辞》就带有明显的楚地特色。

所以,当说明文学的演进时,应当在突出主线的同时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述。

再一个重点,是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它们的互动作用值得注意。

例如,俗与雅之间相互的影响、转变和推动。《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幷加以解释之后,就变雅了。

再如,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例如诗和赋的区别本来是很明显的: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但魏晋以后和初唐时期,先后出现赋的诗化和诗的赋化现象。

又如,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像魏晋以后文学往自觉上革新,齐梁却过分追求声色,初唐又大声疾呼恢复汉魏风骨,唐代中叶三代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新的文学语言和文体。之后古文一度衰落、兴起到稳定。

还有,文与道的离合。主要体现在儒释道三种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像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优秀作家,有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其他非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有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

4

本书是如何为中国文学史分期的?

本书主要采用的是三古七段双视角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它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幷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

一、上古期

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

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思想基础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比如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而且,还奠定了中国文学以士大夫作为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的基本格局。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

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羣体到个体的演变,从《诗经》到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

用两个字总结,就是:混沌。突出的形态表现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所以,先秦散文才表现出如此的百家争鸣,既有《左传》、《国语》这样的历史著作,也有《孟子》、《庄子》这样的哲学著作,《诗经》更是和音乐、舞蹈分不开的作品。

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

它与先秦文化相比,重要的特点:一是出现了“士”这样的作家群体,如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东方朔;二是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三是形成了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比如:楚辞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形成了五七言体。

二、中古期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幷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呢?这是考虑到以下事实:

第一,这时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幷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进程。

第二,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第三,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它们分别在中古期内的唐、宋、元三朝达到了高峰。

第四,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明初也已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

第五,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第六,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总之,中国文学所有的各种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

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幷达到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幷达到鼎盛的阶段。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

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

三、近古期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二、创作主体个性高扬,对人的情欲更多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

三、通俗的文体生机勃勃,以小说最富于生命力。

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明清易代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文学集团和派别的大量涌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论争,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一代新的作家涌现。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近古期的终结,在“五四”运动爆发的1919年。在文学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

最后要说明的是,三古七段说虽然打破了朝代分期,但在本书中,也会结合朝代分期,形成三古七段双视角。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70:《中国文学史》总绪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rim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