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在第七次约谈的时候,咨询师苍鹭已经肯定了蛤蟆先生进入到了成人的自我状态,并且在纸上写出来了三个词语:父母,成人,儿童。
成人自我状态,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苍鹭告诉蛤蟆先生: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也就是说,一个人处在父母状态的时候,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教育别人;处在儿童状态里能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是不断地重复过去,学不到任何新东西。
儿童状态也好,父母状态也好,无论是哪一种状态,都需要自己来面对,只有自己才能够实现,让自己进入成人自我的状态中,去获得新知识。
~~
第八次约谈的时候,蛤蟆先生讲述出了他的成长故事,无论是他生命当中怎样的际遇,咨询师苍鹭都做了最好的聆听。
因为这样的聆听,使得蛤蟆先生能够理性的看待自己的成长轨迹,也能够比较客观的面对自己的过去。
第九次约谈的时候,苍鹭先生提出来的话题比较沉重,也比较深刻。
为了方便蛤蟆先生比较容易理解,苍鹭先生用这样的一个图谱来解决:

苍鹭先生耐心的面对着蛤蟆的心理状态:“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我们以此架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
这样的解释,还是把蛤蟆弄得云里雾里,怎么也搞不清楚自己的心理状态了。
~~
第十次约谈,重点就是围绕这个坐标展开的。
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你不好,我也不好。
苍鹭选择的第一个话题是:我不好,你好。
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
这一类的活法,看起来很容易让人抑郁,蛤蟆先生就是这一类的。
第二类是我好,你不好。
至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出在这个坐标上的人,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动不动就指责焦虑的随时会发脾气,但是从来不会抑郁,因为他们的愤怒,能够非常有效的抵抗抑郁。
这两个类型的分析已经让蛤蟆意识到自己还有朋友的问题,另外的两个就没有再做分析。
~~
两人的最后一次约谈,就是文本的结尾部分,也是蛤蟆先生调理好自我状态的总结性内容。
苍鹭先生分析说:“当一个人有恐惧感时,焦虑的念头就会跑到意识层面,让人没办法放松。”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蛤蟆先生才会被朋友建议着来见心理医生。
最后一次来见心理医生,蛤蟆先生的人生坐标是——我好,你也好。
苍鹭先生立马就进行了肯定:“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时,你不仅为当下作出了选择,还许下了一个承诺,终生的承诺。”
蛤蟆先生当然也明白,这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
~~
苍鹭先生最后一次约谈当中,让蛤蟆先生明白了移情是怎么回事。
每一次约谈,蛤蟆先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期待着苍鹭先生能够给自己解决的答案。
但每一次蛤蟆先生都必须要说自己的感觉,在脑怒的时候还对着苍鹭先生喊叫,这样就意味着蛤蟆先生情感的钟摆,从原来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了苍鹭先生的身上。
这是一种反抗依赖的表现。
因为这样的反抗,使蛤蟆先生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这就是一种成长。
蛤蟆先生最终也明白了苍鹭先生的用心,自己对咨询师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最终走入了自己独立的状态。
在这一次的约谈中,苍鹭先生还给蛤蟆普及了情商是怎么回事,还有共情,情感智力,这样的心理学的专业术语。
~~
读完这本书,有种虚脱的感觉。
蛤蟆先生童年时经历的一切,一步一步促使着他长大后的悲凉和痛苦,那种“你好我不好”的状态,成为蛤蟆先生抑郁的根本原因。
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这句话在蛤蟆先生这里,得到了极好的验证,庆幸的是,蛤蟆先生遇到了心理咨询师苍鹭先生,使他的不幸的日子得以结束,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来。
如果没有苍鹭先生,蛤蟆先生就会自此一蹶不振,成为他朋友眼里永远的笑柄和谈资。
我想起来火柴公益里,和悠然教练的数次约谈,和蛤蟆先生与苍鹭先生的约谈是一个模式。只是,那个时候,我对于心理咨询是一片懵懂无知,和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苍鹭先生是一个模样。
只是,通过这次阅读,我明白了蛤蟆先生的问题,出在他童年的家庭生活里,可我自己的问题呢?
~~
我对于他人依赖性的存在,他人的要求总是努力去满足,到最后来我什么也不是。
一直到现在,我就处在一种“你好,我不好”的状态中。
这样的状态,和蛤蟆先生没有区别的。
蛤蟆先生抑郁了,我没有,是不是说明我比蛤蟆先生开朗?豁达?通达?也或者是我比蛤蟆先生会发脾气?发脾气的焦虑压制了抑郁的爆发?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崩溃的边缘,觉得自己有很大程度的竭斯底里,随时有可能精神分裂。
可是,依然没有。除了更加沉默之外,除了更加自我封闭之外,没有任何变化。
无法得到答案。
悠然教练说,我只能自己调节自己的状态,没人可以帮得了我。
这一点,我认识到了,并且也努力调整自己,到自己认可的某些程度。
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获得一种深度自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