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二十六课

作者: 学会学夫子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20:14 被阅读44次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学会学夫子学堂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同样是人,品行、善、恶、邪、正......都是良莠不齐的。跟着潮流走的平凡庸俗的人很多,而真正仁人君子却很稀少。咱身边双胞胎都比较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相处时间长了不管长的多像你都可以区分出哪个是哪个,所以说人是没有完全一样的。但是可以大体的分一些大类,最简单的可以分为男人、女人;好人、坏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完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跟随着大的潮流平庸的这一类人是最多的,能做到真正的仁人君子的人是非常少的。为什么这一类人这么少呢?孔子告诉我们:“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因为人们发现坚持长期去做一件好事很累,而随着自己的身心要求去做一件事却很简单,比如抽烟,你如果说我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抽烟,这算不算坚持呢?这算是随心所欲。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真正的仁者,大家自然敬畏他,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没有隐瞒,又不讨好他人。什么是仁者呢?仁者能爱人、宽恕别人、心口合一、不说做不到的话、处处替别人着想......自然就赢得大家的敬重和佩服。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具体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伯夷、叔齐,是君子,孔子对他们的评价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对于这样的一位仁者,没有什么事可以让他改变自己对别人的态度,而且仁者认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是对你最大的帮助,这样的人,人们怎么样能不敬畏他呢?所以“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能够亲近那些仁慈善良品德高尚的人,会使你渐渐变得更好,品德也会越来越进步,犯的过错也会逐渐的减少。反之不愿意亲近这些仁德的人,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就会借机接近我们,《弟子规》就是一杆人心的称,好人和坏人,该交的和不该交的朋友,只要用它去衡量,好朋友、坏朋友一看便知道。所以家长与其担心孩子以后会交到坏朋友,不如从小就教他落实《弟子规》,把他德行的根基扎稳固。通过学习使他明辨善恶,这样你才能真正地高枕无忧。当一个人善恶分明,纵使遇到坏的朋友,也不会误入歧途,并且他还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把坏朋友影响过来,做到“德皆建”。否则,即使你整日担心,也不见得有什么帮助。因为“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让孩子在善友的熏陶下,父母又能够谆谆教诲和以身作则,这样孩子不仅能扎好德行的根,并且还能“根深叶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齐景公在位时,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了!雨雪下了好几天,可天气却不寒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现在你不知道。”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于是发令拿出大衣和粮食给饥寒交加的人。对于齐景公,那真是“民无得而称焉。”但是有宴婴这类人在身边,他做的应该说还可以,宴婴说齐景公:“圣君身边都是益友,没有酒肉朋友,齐景公两种朋友都有,所以仅仅能做到不亡国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弟子规》第二十六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zq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