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来到鲁国祭祀周公旦的大庙,每件事都要问个明白。有人就说:“都说这个鄹人的儿子懂礼数,为什么他进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个遍?”孔子听到这样的议论,说了声“这就是礼呀。”
孔子的父亲曾经在鄹邑这个地方作过大夫,按照当时的习俗可以被尊称为鄹人,所以人们就称孔子为鄹人之子。
我们今天也会对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发出不解的疑问?作为礼仪方面的专家学者,怎么还要问个不休,似乎什么都不懂。那么,孔子为什么“每事问”?分析一下,有这样几种解释:
其一,“子入太庙每事问”,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在太庙这样庄重肃穆的场所,不可以专家自居,更不能指手画脚,轻率地评说祭祀活动的做法。每事问的行为举止,向人们表明一种姿态:孔子很敬重这些活动。
其二,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知识“求真务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态度。孔子对周礼的掌握主要是书本知识,用今天的话说叫做“理论知识”。入太庙,正好提供了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提供了检验书本知识是否准确、可靠、全面的机会。孔子不愿意失去这样的机会,不厌其烦地“每事问”,就是想借此把礼仪知识真正弄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其三,反映了孔子为人谦逊和为人师表的品质。大家都承认孔子是礼仪专家,孔子也确实懂得比别人多,但进了太庙,还要不断请教有关人员,说明他谦逊好学,他是用自己的行为给包括他的学生在内的其他人做表率。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向别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还有一点就是,孔子用每事问的具体行动,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他很尊重所有在太庙里主持祭礼的人。这就如同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每到一地视察时总要听工作人员介绍情况一样,体现的是领导干部深入实际、平易近人、倾听意见、勤政好学的素质,而不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什么都不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