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乱世用重典”一定是商鞅信奉的准则,实际上他也是这么做的,而且确实产生了很不一般的积极作用和深刻的影响,但是,十余年后的身死灭门告诉了我们,乱世虽可用重典,但不长久。进一步我们能得出“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的启示。
也就是说,做人要学会“以柔克刚”。
语出自《老子》,世人常以为老子的态度是柔弱的,他的学说是消极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他的柔并不是退让、不敢为天下先的消极柔弱,他貌似出世,其实全是入世。如果说孔孟申韩主张通过直接的方式达到目的,那么老子则是以迂回的方式达到目的。商鞅申韩等法家崇尚以强制强,老庄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把天下最具智慧的竞争之术透彻的概括了出来。
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都有其在管理上不足,前者常常过于直接,后者常常过于强权。这两家管理上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存在着一个最大的问题:易留下隐患,即容易遭人嫉恨。倘若锋芒毕露、刚烈太甚,必定会在与人相处的关系上留下裂缝,对以后的办事就只会徒添障碍,长久的管理办法其实是“明用儒家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
来看看曾国藩的故事。
初时,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勇,作为程朱理学的严格的遵守者,与法家“乱世需用重典”虔诚的信仰者,他用这两家学说实施着他全部的抱负。然而,推行的事情总是碰壁,就算是勉强推行到了也都为他埋下了很多隐患。与陈启迈、恽光宸争强斗胜,让他在南昌官场上处处遭冷眼;与清德、官文的不和,让他办事处处掣肘,举步维艰。后来由于各种羁绊,他无奈还乡,赋闲在家,当初的抱负全部破灭,自己郁郁不堪一年有余。
在赋闲在家的那一年多里,这个火爆十足,不肯变通,严守法家思想的曾大人重新翻阅了《老子》和《庄子》,结合之前的所作所为,终于悟出了自己失意的原因:过于刚烈而不柔。
之后,再次被启用的曾国藩一改之前的作风,信奉老庄的“以柔克刚”的学说,在官场上和湘勇的打仗问题上顺风顺水,最终带领士兵成功打败太平天国,创立了不世之功。
曾国藩之前做官和统领湘军时运用的是以强抑强的手段,而且确实为他带来了一些正向效果,但是,这种表面看起来巧妙的方法,其实恰恰是拙笨的,因为别人可能因强威以及规章听话于你,但是却保不准背后用小手段整你,强能征服人,但很难征服心。强力是体攻,柔弱是心攻,要想一劳永逸,需要的就是心攻。老子还有言“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以强抑强的斗争手段只会产生隅之方,有声之音,有形之象,似巧实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应该是全无形迹之嫌,全无斧凿之工,这就是柔的功夫。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或者,大家再回想一番,古往今来,纯用刚强之术者,能有几人功成身全?寥寥无几。因此,不管是在做人处事上,还是在管理上,我们都要明白:“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为人处事要“以柔克刚”。但是,此处的柔不是怯懦、消极、不敢争取的柔,而是能包容万物,能克万物的柔。或者说,是水的柔。
《老子》中亦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水善于利用万物而不露锋芒,能包容万物而不刺,它是世界上最柔的东西,也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东西,试想一下,什么东西在水面前能安然全存?天下万事万物,归根到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
其实,能克至柔者,难道不是更刚吗?所以,大柔非柔,至刚非刚。
为人处事要明白“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学会以柔克刚;管理上要“明用儒家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的方法,如此,团队、公司不会没有凝聚力,不会没有幸福感,不会不长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