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阳籍名人韩德勤

作者: 东方一任 | 来源:发表于2024-02-18 08:13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千年古镇洋河东部有一条古街叫米市街,是古镇最古老的街道,历史上是最为繁华之地。漫步街道,两边是鳞次节比的商铺,不时会发现一些青砖黛瓦的民国建筑,甚至是明清时代民居。从南向北行走几百米有一处民国建筑,青砖小瓦,是民国时期江苏省省主席韩德勤的故居。韩德勤故居兴建于清代乾隆初年,当时韩的祖上买下了这片基业,后经扩建完善,共计大小房屋36间,为三进三出院落,具有浓郁的苏北古民居特色。后经战火、时代变迁,整个故居目前仅存三间简陋平房。

韩德勤人称“摩擦专家”“草包将军”,一生除了防共反共,乏善可陈。近些年史料看得多了,实际情况了解细了,对韩德勤的是是非非有了新的认识。1892年,韩德勤出生在这里。站在韩德勤故居前,透过历史,韩德勤参与抗日,尤其是在台儿庄战役中率部负责南线作战,阻击日军北上,为台儿庄大捷功不可没。

韩德勤生命中本来可以有一个贵人相助的,没抓住,而是抓了另一个贵人顾祝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他保定军校毕业后,在北洋军体系中,就任过川军的团副,而那个团的团长,就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伯承!1925年韩德勤负伤回家,想自谋出路,正好在广州的顾祝同写信给他,邀请他去广州,当时韩德勤犹豫彷徨,最后基本确定不会去广州,当时在上海的刘伯承得知后,约见了他,给了他二百大洋,鼓励他去广州参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这才没拉下关键的一步。

1939年7月16日出版的《现代中国》第十四、十五合期,开卷之作发表韩德勤将军的《两年来之抗战形势》,其中有:“在政略上,敌人之一惯阴谋为‘不战而胜’,而我之所以待敌者,为‘战而不屈’;敌人之狡谋不获逞,乃以‘速战速决’为其战略之基调,妄图一举而歼我主力,结束战事;而我则坚持长期抗战,尽量消耗敌人,以待适当时机,发动反攻。”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主席毛泽东1938年五、六月间撰写的《论持久战》原载1938年7月1日《解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韩德勤坚持长期抗战的思想与一年前毛泽东主席“持久战”思想完全一致的,可能是受了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的影响。

家乡人爱家乡,家乡人喜欢写家乡人。韩德勤家乡观念极强,这是作为他的同乡写这篇文章的起因。当时部队流传“会说泗阳话,就把盒子跨”,意思是只要是泗阳人,就可以在部队当官。每次回家,快到洋河镇,韩德勤就下车下马步行回家,对家乡人表示尊重。1938年,泗阳只有一所初级中学,初中毕业的学生要到外地才能继续深造。时任第二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八十九军军长的韩德勤决定在家乡泗阳办一所高级中学。不久日本侵略军占领泗阳县城,于是在王集西小刘圩办起一所高中,定名为:“江苏省第九临时高级中学”,后来更名为“树强中学”。树强者,“树立自强,建我中华”之意也。由于战乱,虽时办时停,但陆陆续续培养不少人才。

1938年四、五月间,韩德勤参加徐州会战之南线作战,被白崇禧评价为“减轻我第五战区之特别威胁,于台儿庄之胜利有间接之贡献”。夏秋,韩率所部策应武汉会战,积极破坏津浦南段铁路,游击骚扰日军,反攻克复阜宁、盐城、东台等地,并一度反攻入徐州城中,屡获蒋介石嘉奖。韩德勤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尚能够审时度势挺身担当,组织领导国民政府在苏北的敌后抗日武装,袭扰日军后方,迟滞敌人进攻,有力地支持了正面战场抗战。这可以说明他也有可取之处,并非一无是处。

抗战后期,韩德勤与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发生了不少摩擦,至今关于陈毅捉放韩德勤的淮海戏还经常在当地上演。1943年3月,韩德勤率部攻打新四军,在距离他的家乡洋河仅数十里之遥的山子头束手就擒,陈毅以民族大义为重,决定释放他,还送他家乡的洋河大曲作别。此时的他被陈毅打得心服口服,感佩至极,就如同当年孟获被诸葛亮放掉的心境。因为从他两次败给红军算起,陈毅是三擒韩德勤了。韩德勤被三擒三放之后,再也没有与新四军发生摩擦,还为新四军提供一些重要情报。

陈毅(前左)在半城礼送山子头战役中被新四军俘虏的韩德勤(前右)出境。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949年3月,韩德勤退往台湾,曾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战略顾问,1953年退役。在台湾退役以后,韩德勤念念不忘故乡泗阳。1983年,他主持再版民国版《泗阳县志》,并为再版作序。1985年,他派弟弟韩德考回泗阳探亲,看望他的旧居和家乡父老。他还把照片给弟弟带回,表示在方便的时候亲自回家看看。他对家乡的洋河大曲更是念念不忘,希望能有机会再次品尝一下。洋河酒厂专门为韩德勤定制了一款高档礼品酒赠他。可惜,韩德勤思念故乡之情没有变为回乡观光的现实,1988年8月15日,韩在台北家中病故。

本文要郑重声明一点,韩德勤与韩恢并无直系亲属关系,不是坊间和很多网络媒体说的叔侄关系。韩德勤加入国民党、投身国民革命军较晚,但却顺风顺水、一路攀升,官至陆军中将、战区副司令。因此民间盛传韩德勤是辛亥元勋韩恢之侄,他在军中的跃升得到了韩恢的荫庇。

从文献资料考察来看,此说在当时就有想当然的成分,后来则以讹传讹,几成事实。韩恢(1887—1922年) 字复炎。江苏泗阳人,早年曾入清军。后参加同盟会,积极宣传革命:旋退役随黄兴南游,并参加过镇南关(今友宜关)起义和黄花岗之役。护法运动时,又随孙中山到广州。1922年6月,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韩恢临危受命由沪赴粤,担任“讨贼军总司令”,迅速平定陈炯明叛乱,成功营救孙中山。1922年10月28日韩恢在上海被捕,11月1日在南京遇害。中山先生追念韩恢功业,追赠韩恢中华民国陆军上将。

韩恢与韩德勤同姓同乡,于是让人生发联想,韩恢是韩德勤叔父。两位当事人在生前均未认可彼此有直系亲属关系。

民国版《泗阳县志》(1934年苏州昆山商务印书馆印制)记载:泗阳境内韩姓族人有三支,一支为韩家圩之韩,世居顺德(县西北)、恩福(县东北)二乡;一支为龙门口之韩,居龙门口(县东南)之东十余里;一支为洋河镇(县西南)之韩,清光绪年间岁贡生韩维翰、增广生韩维桢兄弟有声庠序,其族始著。《泗阳县志》1995年版记载:韩恢(1887-1922),字复炎,泗阳县顺德人;韩德勤(1892-1988),曾用名韩韬,字楚箴,泗阳县洋河镇人。由此可知,韩恢与韩德勤虽皆出生泗阳,一支在县西北,一支在县西南,显然非近亲直系。再据韩德勤之父韩维桢主修的《泗阳韩氏族谱》,其中记载:“我族于有清康熙间自徐州户部山始迁于桃邑陆城之洋河镇,垂二百数十年”。《泗阳韩氏族谱》并没有收录韩恢。如韩恢是洋河镇韩氏族人,韩维桢绝不会将自己亲弟或者族弟遗漏!

千秋功罪,谁与评说?韩德勤1925年参加广州大革命,抗战时期也有功劳;被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三擒三放,与新四军制造摩擦,最为引人诟病,被称为“摩擦专家”“草包将军”;虽居国民党要员高位,却起起伏伏,尝尽人间酸甜苦辣。韩德勤是一个复杂、具体和颇有争议的泗阳籍名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泗阳籍名人韩德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wp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