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又到了熟悉的四年级,又到了最不好学的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为什么说这个单元难学呢?一方面公顷和平方千米作为测量土地的面积单位,对于孩子来说太过陌生。另一方面公顷和平方千米实在太大了,很难进行演示或制作。所以,以往这部分的内容,老师们常常会通过记忆或者讲述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测量类似公园、果园、广场要用“公顷”作单位,而测量省市区较大土地面积要用“平方千米”作为单位。
为了让孩子们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同时建立这两个面积单位的量感。我做了教学设计的调整,下面就以“公顷”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1.唤醒学习旧知,产生学习生长点。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通过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实物展示,唤醒孩子们对于这两个常见面积单位的定义和进率的旧知。
1cm²和1dm²接着将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与1平方米进行观察对比。在二次直观视觉的冲击下,孩子们一方面体会到面积单位的逐渐形成和变化,另一方面唤醒孩子们对于三个常见面积单位的关系的旧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公顷和平方千米提供结构化连接点。
常见面积单位2.结构化学习,形成知识体系。
孩子通过阅读,认识公顷单位。为了更好地验证孩子们阅读的效果,我配套设计了2个问题。问题1: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字母表示为( )。问题2:为什么1公顷=10000平方米,与其他两个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都不一样?在后续的交流环节,我鼓励孩子们要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述。
阅读3.评价闭环,落实效果。
通过书本练习和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将本环节所要达到目标进行检测。
检测从检测结果上看,还是有部分孩子受到其他面积单位的影响,将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记忆成100,这就也间接说明了孩子们对于面积单位的灵活掌握,不能单单从阅读和记忆方面入手。于是在全员订正之后,我开启了量感建立。
4.量感建立,层层递进,以小见大。
常见面积单位的量感建立,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动手实践进行经验积累。但遇到公顷这样很大的面积单位的量感建立,只能靠推理,层层递进,逐渐形成。
首先我先出示了教室的面积,并让孩子看着图想象1平方米多大?自己的座位在哪?1公顷有多大?逐渐建立大约40平方米的量感和1公顷面积的初步映像。
教室感受教室的面积大小之后,将教室进行缩小,结合百度地图上查阅的鼓一小前后操场的地图及面积数据,继续深化建立1公顷的感知。
操场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量感具有传递性,我将班级按照等比例缩小,进而与操场进行强烈对比。同时继续思考1平方米在哪?自己的座位在哪?1公顷有多大?当然这还没有结束,我继续将鼓一小的操场逐渐变小,将它放置于熟悉的五一广场中。之所以选择五一广场的原因,是因为很多孩子在五一放假期间前去观看了升旗仪式。相比其他地点,五一广场对他们来说,比较熟悉。
五一广场不仅如此,我还将鼓一小的操场放置到熟悉的西湖公园里。
西湖在一次又一次的视觉对比中,孩子们对于公顷的量感逐渐有了一定的积累。从之后的作业批改情况来看,孩子们通过此环节的建立出的量感还是比较好的,准确率大大提升。
5.进一步的深化感知。
为了深化孩子们对于量感的把握,当天晚上我布置了制作1平方米的学习任务。
1平方米 1平方米 1平方米在第二天的综合实践课上,我带着孩子们进行了后操场面积的估计和实际测量。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提升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让孩子们真正对于面积的估计有了一定的策略,进一步积累经验,丰富量感。
宽从测量中孩子们积累了密铺经验。
遇到沙坑不能靠边测量中遇到沙坑,孩子们选择了平移。
长测量时,遇到面积单位不够,可以将已测试完的部分进行移动。
太累了最后,我们将1平方米铺在排球场上进行休息,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虽然全班有49张1平方米,却还不足以铺满三分之一个排球场。
两天的课程对于面积单位的量感积累,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很明显孩子们在填写合适单位时,越来越精准,正确率大大提升。同时,原来在进率转化上出现的问题,也慢慢消失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