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的日子总是过的太快,不知不觉就进入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故乡的腊月就意味着春节就要到了。
今年南方的冬天没有雪花飘落,记忆中的腊月往往是会有一场漫天飞舞的雪花,给故乡的远山、绿油油的油菜田、房屋村庄浓妆淡抹,装扮成一个洁白无暇的童话世界。
腊月的味道便从冰天雪地的田野中悄然醒动,让沉睡的村庄萌动着新春的气息和生机。
故乡的腊月是爆米花的味道。一入腊月,“爆米花喽!”一声长长的吆喝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一传来,整个村子就沸腾起来,这是走街串巷嘣爆米花的师傅。
师傅每到一个村子,就会受到热情的款待,一般会选择祠堂或那户的院子这样背风的地方,师傅从早上开始一直忙到晚上,到了吃饭的点这家端碗面条,那家送点米饭,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们爆上一袋子爆米花。
孩子们围拢过来,看着师傅把大米粒装进爆米花的大肚铁锅里,用钳子把扳手拧紧,添上木材,拉开风箱,开始不停地转动锅具。
孩子们则在一旁一边玩耍一边地等待着。过了十来分钟,师傅看了看压力表达到一定的压力值就会停了风箱,一旁的助手把长长的口袋套在锅具顶头扎紧,一脚下去。
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一股白烟腾空而起,口袋里聚满了气,鼓鼓的,立刻闻到一股爆米花的香气。孩子们欢呼着跑过去,白花花的爆米花从袋子里倒出来,你一把我一把吃起来,焦香焦香的,瞬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故乡的腊月是烤红薯的味道。小时侯一到腊月,每天做饭,母亲就会挑几个红薯放在灶膛里,等我们起来就闻到红薯的香味。
洗好脸,从炕肚里取出来的红薯,经过炉火的烧烤,热乎乎的,外焦里嫩。在寒冬腊月的早晨,拿着暖暖的烤红薯上学,一边走,一边吃,一边暖手,那温暖的、香甜的滋味一直伴我成长,伴我度过虽清苦但快乐的童年。
上次回家给女儿用电烤炉烤了几个红薯,香味还是那样,但吃起来已经没有当年的味道,当年暖暖的烤红薯里藏着的是母亲对儿女的爱。
故乡的腊月是腊肉香肠的味道。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各种腊味,猪鸭鸡都是自己养的,把香叶和桂皮先捣碎,倒在锅中,加入食盐和花椒,小火翻炒,翻炒出香味,食盐微微发黄,关火放凉备用。
在晾干水分的猪鸭鸡表面先涂抹上一层高浓度白酒,白酒能消毒杀菌,然后放在晾凉的食盐中,让表面均匀地粘上一层食盐,两面都要沾满,沾满食盐的猪鸭鸡分别放在大盆中。
上面撒一些盐,上面盖上一层保鲜膜,压点重物,室温腌制2-3天,中间还要翻面一次,这样腌制的能更均匀更入味。
腌制好之后用绳子穿好,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晒,一般需要晾晒10天左右,晾晒到表面有点流油的状态,摸上去硬硬的,就能收回来了。
各家各户还会做腊鱼和香肠,每到出太阳的时候,各家各户都会将各种腊味拿出来晒太阳,空气中就弥漫着咸咸的香味。
故乡的腊月是香甜腊八粥的味道。腊八,在故乡是一年中除了中秋和春节之外最隆重的节日。
腊月初七晚上,母亲便开始准备熬腊八粥的食材,粳米、糯米、薏米、黑米、红豆、黄豆、绿豆、黑豆、芸豆,再加入莲子、桂圆、百合等,林林总总共十几样,泡米、泡果、精挑细选后,打来清澈的井水,开始熬制。
先大火后小火,从深夜一直熬到第二天早上,整个屋子都香气扑鼻。当太阳暖洋洋地照进窗户,母亲温柔地呼喊着:“起来吃腊八粥了!”我和弟弟一骨碌爬起来,迫不及待品尝起来。
腊八粥滑润细腻,香甜可口,豆子糯米已经酥烂到柔若无骨,粥黏糊糊的极富弹性,含在嘴里,入口即化,绵软丝滑,吃到肚里,浑身上下温暖如春。
故乡的腊月是春联的味道。贴春联是我们家最为看重的过春节的节目。小时候的春联都是手写的,往往都是村里的老师和有文化的人书写。
除夕一大早,父母把我和弟弟叫起来,先把门框上去年的旧春联换掉,再把门框擦得干干净净,母亲则在厨房早早把面糊和上,上锅做成浆糊,开始贴春联了!
我和弟弟先把春联分开,把浆糊抹上,递给父亲,父亲也经常考考我们几个那个是上联那个是下联。
兄弟几个常常为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争得面红耳赤,父亲笑呵呵地看着我们,慈爱地说:“别争了,左边为大,左为上联,右为下联,你们都是小学生了要认真读书,学习知识。”
春联一贴上,整个农家小院过年的气息更加浓郁了,红红的春联带来满园的喜气,一家人喜气洋洋的等待春节的来到。
腊月的味道里有我年少永不磨灭的记忆,腊月的味道里有父母情深意长的爱,腊月的味道里有无论身在何处都在滋润终生的乡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