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大来自商鞅变法,但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却立马被秦惠王以谋反罪处死。
曾经的功臣,如今的反贼,这一切都是商鞅刻薄自私的结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的一言一行,上天都有记录,都会根据因果,一报还一报。
商鞅本是卫国人,卫国国君的爱妾生的儿子,姓公孙,名鞅。
因他的封地在商,所以后人称呼他商君。
商鞅非常喜好刑名之学,年轻时侍奉魏国相国公叔痤。
公叔痤知道商鞅是个有能力的人,想找机会把商鞅推荐给魏王,结果没来得及推荐,公叔痤就病倒了。
魏王亲自来看他,他趁机对魏王说:公孙鞅虽然年纪轻轻,但是本事不小,很适合代替我的职位。
魏王沉默了半天。
公叔痤明白魏王不愿接受这个建议,接着说:若是王不能用他,就把他杀了,不要让他出国。
魏王脸色更不好看了,心想:公叔痤病的不轻啊,都糊涂了,一会让我用他,一会让我杀他。
魏王离开后,公叔痤叫来商鞅,把上面的情况告诉了他,让他快逃命,说:国事在先,私交在后。
只见商鞅悠哉悠哉,毫无惧色,说:魏王不会听你的话用我,当然也不会听你的话杀我。
没过多久,公叔痤就去世了,商鞅本是侍奉公叔痤的,老板死了工作自然丢了。
为了谋生,商鞅只好四处寻找,看哪个国家要人。
打听了一圈,发现秦孝公在寻找有能力的人,因此,商鞅去了秦国。
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接受面试。
实际上,秦孝公一共面试了商鞅三次,前两次对商鞅的印象都不好,原因是商鞅讲的五帝治理国家的方法,和夏商周三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孝公不喜欢。
秦孝公觉得慢,又觉得不切实际。
有了前两次的教训,商鞅有经验了,第三次还是通过景监见到了孝公,商鞅讲的是如何用霸道治理秦国,让秦国国富兵强,终于孝公满意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秦孝公既然任用商鞅了,商鞅就觉得必须要对得起孝公的信任,于是决定变法,秦孝公担心百姓们议论。
商鞅说:行动犹豫,就做不成事,而且超常的行为,本身就会受到质疑。思想超前的人,也总是会遭受诋毁。每一个成大事的人,不是没有诋毁,而是经受住了诋毁。做事情不能和老百姓商量,只要成事后,不忘记他们就行。
秦孝公觉得很有道理。
秦国大臣甘龙和杜挚始终觉得不妥,但是他们论据不充分,无法说法秦孝公。
辩论到最后,孝公还是认为商鞅是对的,于是令商鞅为左庶长,制定变法的命令。
最终定下来的法律法规是这样的:
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监督。一家犯法,十家连坐。告发与杀敌同赏,藏匿与投降同罪。
一家内有俩个壮丁,赋税加倍。有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封赏;打架斗殴,按情节轻重处罚。
致力于农业,让粮食丰收的,可以抵扣劳役或赋税。因懒惰导致贫穷的,家人全部入官府为奴。
皇亲国戚,没有军功的不能入家族的名册。
明确等级和爵位,使各个级别的人都用各个级别的衣物、器物。
有军功的就有荣誉,无军功的,就算赚钱了,也无丝毫荣誉。
这便是左庶长新法律法规的全部内容。
新法已经制定完毕,还没公布,怕百姓怀疑,于是聪明的左庶长在城南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贴出告示,能把木头搬到北门者,奖励十金。
百姓将信将疑,无人敢动。
左庶长又下令,能搬到北门者,奖励五十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挺身而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真的领到了五十金。
从此,大家都知道左庶长是个说话算话的人。
于是,新的法律法规颁布了,头一年有近千人都说新法不好,偏偏太子又犯法了。
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因为上面的人不遵守。
但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形象很重要,然后就让太子的老师公子虔代替受刑。
大家都看到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再也没人说新法的坏话了。
就这样,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变得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各个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又过了几年,齐国在马陵道打败了魏兵,还杀了魏将庞涓。
秦国已经变得强盛了,秦孝公逐渐露出了称霸的野心,商鞅此时劝秦孝公进攻魏国。
商鞅说:魏国和秦国以黄河为界,而魏国独占崤山以东,若是形式对魏国有利,他们就可以进犯秦国,若是形势不利,他们也可以向东继续扩展。所以魏国的地理位置对秦国非常不利。
秦孝公认为说得对,就派商鞅领兵攻打魏国。
魏国派出了公子卬迎击商鞅。
虽然兵不厌诈,但是商鞅的做法也太不道德了,他利用了公子卬的善意。
这也为他后来埋下了祸根。
商鞅给公子卬写了封信,虚情假意的说:以前在魏国和公子关系不错,如今竟然成了敌对方,我也不忍心攻击你,要不咱俩喝顿酒,这事就算了,咱互相撤兵。
天真的公子卬当即就答应了。
就在两人觥筹交错把酒言欢之际,士兵突然俘虏了公子卬,并且偷袭了魏国军队。
魏国大败,魏王此时才想起公叔痤说的话,不过悔之晚矣。
商鞅战胜魏国,为秦国立下大功,秦孝公把商、于十五个邑封给了他。
自此,他自号商君。
商鞅虽然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秦国的贵族和百姓没一个人说他好,赵良希望商鞅能悬崖勒马,于是来见商鞅。
商鞅假惺惺地说:我能和先生交个朋友吗?
赵良说:我不敢奢望。不属于你的职位占有了就叫贪位,不属于你的名声占有了就叫贪名。我和您交了朋友,那是既贪位又贪名啊。
商鞅说:您是对我的治理不满意吗?
赵良说:您喜欢听真话吗?
商鞅说:良药苦口,您认为我的治理比五羖大夫如何?
赵良说:五羖大夫治理的时候,他走在秦国的街道上,从来不带保镖;若是没有部队同行,您敢出门吗?从这点来看你就和五羖大夫差很远。您现在应该做的是把封地和财物归还秦国,劝孝公重用有贤德的人,您从此隐居山林,这样您才能善终。假如秦孝公逝世,您认为想杀您的人会少吗?
字字珠玑,句句泣血,可谓是金玉良言。
但商鞅不愿放下权力,最终也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商鞅的报应很快来了。
自商鞅和赵良谈话后,五个月秦孝公逝世,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
马上公子虔的门徒就来告状,说商鞅谋反。
太子对商鞅本身就没好感,就派人去抓商鞅,商鞅听到消息后逃跑了,跑到边关天也黑了,商鞅想住店。
店老板说:商君有令,没有身份证的不让住。
商鞅这才知道,新法的残酷性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可是悔之晚矣。
住不了店,商鞅只好往其他国家跑,也是冤家路窄,他偏偏跑去了魏国。
前几年,他骗公子卬的事情,魏国现在还记得,魏国人也没给他好脸色,说:商鞅是秦国的逃犯,秦国这么强大,不能因此得罪了秦国。
于是,商鞅被魏国人送回了秦国。
秦惠王对商鞅处以车裂之刑,俗称“五马分尸”。
纵观商鞅悲剧的一生,都是因为自私自利。
孝公在位时,急于称霸,帝道王道皆不用,唯独喜好霸道。
商鞅当权后,若是能再霸道的基础上施行王道甚至是帝道,或许他的下场不会这么惨。
当然,若是商鞅最后能听赵良的话,及时退休归隐,说不定还能善终,也不至于落个谋反的罪名。
可惜对权力的痴迷,最后断送了他。
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喜好刑名学,死于刑法下。岂非天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