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且只将尊德性而道学问为心,日自求于学问者有所背否?于德性有所懈否?此义亦是博文约礼,下学上达。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长?每日须求多少为益: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读书求义理,编书须理会有所归著,勿徒写过;又多识解前言往行。此学问上益也。勿使有俄顷闲度,逐日似此,三处庶几有进。
——张载
• 百家争鸣
韩非为何解读《老子》
作者:似或存
《解老》《喻老》是现存资料中最早解读《老子》的。只不过解读的章节有限,又有“近古不必存真”的思想影响,所以不受重视(似乎只有章太炎大赞此两篇)。而且一般认为,这两篇的解读,最后还是引向了法家的理论,不符合《老子》文本的原意。黄老之学,确实是连接道家与法家的桥梁。也难怪司马迁频频对法家人物做出论断“归本于黄老”。而在汉初,文帝喜好刑名法术,他的皇后窦漪房也是喜好黄老之学,景帝时期她就已占着话语权,到了汉武帝初期窦太后尚在,武帝试图实行新政,黄老之学反而成了阻力。
•旧邦新命
《类经》导读:感受质与文化学视阈下的宋明理学
作者:盆小猪
张景岳《类经》对理学思想的作用,首先不是张景岳与理学各家学说的关系,而是张景岳与融入文化的理学思想的关系。由此反过来说,理学思想不仅仅是历史阶段中的儒学的形态。它更接近于一种文化内在的内容在思想上的表达。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是伪科学,而在于科学根本就包含了不科学的模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需要将具体学派的立足点放在文化的视阈,才能把握思想真正的本体。文化的改变,正需要回溯传统文化的语境,才能还思想以本来的意义。否则所有的解读,都成了从思政教材的理论出发来误读了。
李约瑟难题新解——《科学、哲学、常识》
作者:琴鸣
希腊人要追寻真理,有分析、逻辑求证的传统,中国人却满足于模糊的普遍性。中国人的知识具有主观性,真理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只能暗示和体悟,无需证明,自然也无可证伪。因此尽管务实的中国人有漫长丰富的历史,在各种技术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在理论创新方面却无所作为。“尽管思想,文学,艺术历久繁荣,技术创新一浪一浪,我们却没有形成强大的哲学——科学传统”,陈嘉映认为这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有关。
•日进工夫
《论语》:快乐钥匙
作者:陈缃眠
你可以说孔子蠢笨,能说他坏吗?不过,儒家到了荀子这一代,倒是变得很下作了。为了富与贵,逐渐把头低到帝王家的裤裆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真没几个人有这个安贫乐道的骨气。他们学会巧言令色、溜须拍马,等到他们的屁股坐到了那个位置,也就从孙子变成了爷。这个身份转换的非常快,因此,我们不妨称这类人有二皮脸。孔子是个好脾气,有谦谦君子的风范。到了孟子,是要撸起袖子揍人的。
个人阅读史
作者:磨牛沙
在读李敖的时候,我在书店租到一本《佛传》,原名为《释迦如来应化事迹》,由明代和尚从几十本佛经选编而成,后来又经过清朝皇室出身的永珊重修绘图编撰。为了更好理解和记忆,我边读边抄,下课读,上课也读,第一次读这种不一样的东西,经验非常奇特。因为佛教自成一个世界,语言和逻辑都自成系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中国古代的圣人只顾为大家确立目标,却从不解释为何如此。他只武断的告诉你要到哪去,却不问你从哪里来。我在佛经里看到了死亡,看到了烦恼,以及他们对于消灭人生烦恼的意见。他们的方法论归结起来就是一个“空”字,虽然我还没真正生活过,但执着这一个“空”字,让我明白了不少世事的真相。
编辑:心技一体
《简书哲思周刊》(学达性天) 17/03/31 第008期
哲思专题做活动啦,爱阅读、爱思考、爱写作如你,还不赶紧去关注一下:哲思专题《哲思于你》征文活动!
欢迎订阅《哲思专题刊物》(可直接点击订阅),以便及时阅读哲思专题的最新刊物。
《简书哲思周刊》将在每周一、五更新,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