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就是平台
不要追求什么平台,平台上全是吃瓜群众。认真读书认真写,让作品自带流量。平台有什么呢?平台还指望挣你的钱呢。
因为我们的作文习惯,好词好句摘抄,格言警句引用,诗词的引用,作品离自由很远,被无数绳索套牢,写作的自由没有了,陷入劳而无功的死循环。
写作是说话,但说的是心里话,那么它就不是日常的说话,也不是心理,它首先是聆听,需要安静,从寂静中传来语言,你的手来承接。所谓存在的道说。
离开了作文书,我们不会写作了,离开了拐杖,我们不会走路了,怎么办?直面恐惧和不安。
一句一句地写,放弃各种牵绊和套路,只是聆听内心的声音,然后写写第一句,然后第二句。写作没有任何框框,没有任何外在的束缚,没有任何人为的标准,也没有任何铁律,它要做的就是聆听。没有意义来源的声音是无根无据的漂浮的大众话语。不是主观就是客观,客观仍然是主观,撇开人的客观是对象化的客观,本身就不真。
我面前有一棵树,这棵树是客观的,但是它和我无关吗?人人看它都是一棵树?剥离了意义的树是死的。我家的树和邻居家的不同,我爬过的树和没爬过的树也不同,雨天的树和晴天的也不同。没有一棵树和人无关,也没有一棵树是孤立的与周围世界毫无关系。我们要写有生命的树,还是无生命的标本呢?
一开始总是难,慢慢摆脱,决心摆脱,已经上路。
作文老师说要立意,要有主题,这是将结果当做过程,因预设而心灵静止。意,不是立的,已经有意,不必立,说答案就可以了。写作不是说答案,写作是表现,表现心灵。它的意是在写作中,逐步传情达意的,而不是预设的。
心灵一开始一片混沌,但是听从它的指引,因为每个人都有心,这是写作的意义所在,也是佳作的来源。
心随意动,言为心声。让心灵歌唱,而不是用嘴;让灵魂舞蹈,而不是脚。
作文和文学写作有哪些本质性的区别?
为了便于表述,我只提最常见的一些区别,并进行分析,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帮助。同时也希望读者不要对号入座,似乎是针对某个人,这篇文章针对的是这一类现象,我从不怀疑世上存在着优秀的作文或者优秀的作文老师。
1.语文教育的传统习惯,导致写作者对写作的理解比较僵化,这个习惯的改正对大多数人比较困难,毕竟是多年养成的,但不得不改。
2.语文教育要求我们要背诵,要摘抄,要做记录,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在应付考试方面是必要的,但对于文学的理解相去甚远。
3.文学作品作为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它表现的是整体的意境,是需要体会的,而不是总结的,任何总结都如同吃饭谈维生素和蛋白质含量,而剥夺了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等感受,更是以结论代替审美的沉浸式体验。
4.文学作品的语法修辞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的分析,有一定价值,但绝不可过分强调,乃至形成若干种套路。每一篇文学佳作,都是创造性的,技巧根据内容的需要,是无穷无尽的。写作者在阅读中同样是需要体会,而不是摘抄。
5.作文教育要求我们细读精读,乍听起来没有错。但是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精读细读。文学作品的阅读如同听一首名曲或者看一幅名画。我们欣赏名曲绝不会先听一个个音符,看一幅名画也绝不会先看线条和某一个色块,必定是欣赏整体。因此解剖式的精读,对审美是破坏性的。精读细读应该是第二遍做的事情,第一遍阅读应快速专注,把握整体的感受,凭着直觉来品尝,凭着嗅觉来咂摸其中的滋味。
跳读,一目十行,都是很好的阅读姿势,前提是在自己能控制的速度范围,不影响欣赏的前提下。
第一遍读完,觉得作品很美,那么重点翻阅一些相关的段落章节,琢磨一下是什么引起自己的愉悦和感慨。
6.作文教育告诉我们有些书是必读的。世上的书千千万万,经典名著数以万计,并不存在所谓必读书。某本名著读不懂,完全可以不读,没什么纠结焦虑的,你不是做评论家,你是吸收营养。对于写作者,对自己感兴趣的名著类型,读到一定的数量,比如一百本两百本,这是必要的,并没有什么法则规定我们必须读《战争与和平》或者《喧哗与骚动》,也没有什么天条规定我们一本书必须读完。强迫一个人吃完一份鱼翅,强迫他必须吃熊掌,这种霸道行为,只能说明老师对文学的理解非常单一,对审美的理解是公式化教条化的,而非人性的。
7.很多读者总是抱怨自己阅读记不住东西,这也是作文教育的后遗症。画家要记住那些名画?音乐家需要记住乐谱?不错,做基本功训练的时候确实需要记住一些技法,甚至模仿,但是这个过程是短暂的,需要很快抛弃的。阅读读的是审美感受,接受的是艺术熏陶,记得越多副作用越大。数学公式需要记,哲学原典中的重要定义需要记,文学艺术的鉴赏不需要记,更不需要大段背诵。没有一个文学家艺术家靠记来提升艺术修养,诗人记不住自己的诗作太正常了,何苦要记别人的呢?
音乐学习是需要记一些乐谱练习曲,但是你不可将这个等同于背书。这个记,相当于识字和背唐诗阶段。你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了,过了背唐诗的阶段,不需要再来一遍。
所以这种固化的思维不改,始终会是僵化的阅读,进入不了审美状态。
8,我并不反对精读,也说过很多次,精读是有阅读量之后的事情。一两百本阅读没有的前提下,精读是浪费时间啊。一个阅读量很少的人,自称读了《红楼梦》十遍二十遍收获满满,我很想当面质疑他到底收获了什么,是一些八卦还是考据性的资料吗?这些和文学欣赏和吸收有几分钱关系呢?
喝鱼汤,滋味留在心里就可以了,收获就很大了。当然如果一个读者并不想做写作者,有钱有闲,或者预备着六十岁以后写作,那怎么读都行。
也有的初学者说,我阅读慢阅读细致,是想学习修辞语法结构描写等,打一个基础。这个想法同样是刻板的低效的。如果你阅读量达到一百本两百本,却不能学会这些技巧,如同那些去了卢浮宫一百次的艺术发烧友,我只能说他去的时候并没有学习的想法,只是为了娱乐。
有位专家得到一个古董,吃不准真假,恰好遇到溥仪,便请他参谋参谋。溥仪并不研究古董鉴定,他只是扫了一眼便说:假的。专家很吃惊,问为什么?溥仪说:“和我家的不一样”。
见多识广,自然懂了啊。
再重复一遍,各位读者不要以为我反对精读细读,我反对的是阅读量很少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精读细读,那是在低水平重复阅读,毫无效率的阅读。
推而广之,大家写作不要过多关注那些技巧,大白话和流水账就可以。你之所以显得缺少技巧,是因为阅读少了,火候还没到,并不是技巧学少了。这在其他文章里论述过,不再重复。
阅读按照一定的体系,以经典名著为主,搭配适量的文学史、心理学(主要是精神分析著作,而非常见的通俗心理学)、美学著作、哲学家随笔(非通俗哲学大众哲学),一定的诗歌和历史书籍等,以此塑造自己的文学观,投入到写作的实践中去,打造一套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法,构建自己的艺术小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