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终,徐志摩的才情都令我折服,他的深情,多情,他的诗意人生。
多少人因为他的爱情观,对他批判了个彻底,可不管你怎么的批判,也不能磨灭他是才子的事实。
那一年,他回家,父母说让他把亲事给办了,再外出求学。他经不住母亲的请求,父亲的控诉。奶奶的彻夜未眠,院子里的等待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妥协了,他的挣扎被迫埋葬。
张幼仪是典型的大家闺秀,但是她并不是愚昧无知的封建少女,她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只是若放在徐志摩身边,确实不值一提。
婚后平淡无波,直到儿子的出生,徐志摩像解脱了一样,毫不留恋的离开了家,离开了孩子,也离开了张幼仪。
这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名存实亡。但起码还存在,尽管一直处于聚少离多,分居的状态。直到最后被逼签订离婚协议,她说:“我的人生除了服从你,就别无选择了。”
徐志摩去国外求学,在这里,他认识了林徽因,一个有学识,有涵养,有容颜的女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徐志摩的人生被她点亮,从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世界万物皆是她。
他们开始约会,碧波荡漾的湖上,林间幽静的小路,他们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他们是情人,亦是知己。
林徽因说:当这个世界寂静无声的时候,我总是听到你在我耳边低语。那时,我常常要忘了,我活在凡尘间,而误以为天地间果真有无人之境。灵犀相通,若得到尘世的沾染,我们便一无所有。
徐志摩说:请允许我这样的表白,如果这使我成为一个背信失诺的人,将会被诅咒成为一个狂妄丧德的人,那就让我是吧!何不让我粉身碎骨相随,让我失去一切而灵魂得到保留。在四月的树梢你看到了什么?在我的低语里你又听到了什么?
当我看到这两段话的时候,忽然就理解了徐志摩。他的诗意人生,不需要世俗道德的束缚,他就是他,只做敢爱敢恨的他。
林徽因是一个理智的人。当知道他有妻子的时候,放弃了爱他。也许这个决定让她生不如死,让她痛入骨髓,但她不能伤害张幼仪。这就是林徽因的教养,林徽因的善良,林徽因的真。
幸运的是,他依然在她的心上,依然是朋友知己,这就足够了。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从没有道理可讲,不可控,不可求。所以,一切都是偶然:
我是天边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从此以后,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人的一生,有诸多的偶然,有的成为了你的归人:转角遇到了爱。有的成为了你的过客:擦肩一瞬,恍然若梦。
尽管后来徐志摩还是与张幼仪离了婚,甚至还曾逼迫她打掉孩子,但依旧没有换来林徽因的陪伴。
所幸的是,孩子在张幼仪的坚持下,来到了这个世界。不幸的是,小小的年纪因病又告别了这个世界。
徐志摩并非是冷血之人,对于小彼得,他也是有感情的,否则也不会在孩子离开后,痛哭流涕,为孩子写了一篇潸然泪下的悼文。
只是,他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他以为张幼仪是他追求真爱道路上的绊脚石时,恨不得一脚踢开,踢得远远的,肚子里的孩子亦然。不是说,恋爱中的人智商为零吗?
当我爱你时,你就是我心口的朱砂痣。当我不爱你时,你就是墙上的一抹蚊子血。我怎么会为了一抹惹人厌烦的蚊子血,去伤害心口的朱砂痣呢?
可交会时的光亮,终究会散去。所以,当他知道无望的时候,当他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订婚的时候,他不得不放弃。
如果说林徽因是一朵清丽脱俗的百合,那陆小曼就是一朵妖艳多姿的玫瑰。虽然带刺,却也让人沉沦。
徐志摩一眼便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他不顾朋友妻不可欺的道德压制,不顾老师的痛心疾首,不顾父母的百般反对,毅然决然的要与陆小曼结为连理。
徐志摩不是王庚,他没有大把的钱让陆小曼去挥霍,所以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当婚后不再只有风花雪月,还有柴米油盐时,注定他们的生活会一团乱麻。
徐志摩迷茫了,不单单因为爱情,也因为这个不符合他理想的黑暗世界,但他要在绝望中找寻希望,在黑暗中找寻光明,从迷茫中找到方向,尽管他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清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实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每次读到这首诗,心里就觉得很难过。为他的挣扎,为他的痛苦,为他的迷茫,为他的不知所措······
就连在梦中,梦里的光辉也是黯淡的,被黑暗笼罩的。看过很多篇网上关于写徐志摩的文章,大多数打上的标签都是渣男,因为他抛弃了张幼仪,因为他双膝下跪逼迫张幼仪堕胎,因为他在有妻儿的前提下还去招惹林徽因,因为他不顾礼义廉耻与朋友的妻子陆小曼纠缠在一起······是,他的做法完完全全称得上渣男,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怎样的?真的都怪他吗?这样就能抹杀掉他的才华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他的诗,他的文?
我也读过很多关于徐志摩的书,包括他的诗词、散文。看的越多,越能理解他,也越心疼他。
我亦看过很多关于民国时期的爱情故事:《若无相见,怎会相欠》、《烟雨孤鸿-民国才子的情与往事》······里面有多少我们熟知的大家,比他渣的多。可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父辈们依旧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人追求的却是:郎情妾意,自由恋爱。这样的碰撞下,压制与反抗下,总会有很多的牺牲品。很不幸,在爱情里面,牺牲的往往是女人······这些真的能全部归责于那些才子吗?
所以,亲爱的诗人,我不论你是多情也好,无情也好,不顾道德礼仪也好,背信弃义也好······我不对你的人生作任何的批判,指责,我折服的是你的才情,你的诗作,你的文章,故我依然爱你如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