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衰落是因为中文?

作者: 微思考 | 来源:发表于2016-04-29 13:34 被阅读791次

    微思考


    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我的语言的边界就是我的世界的边界”,换而言之,语言决定思维。不得不说的是,拉丁语系的先天优势让西方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简洁思维方面占尽先机,从而为西方近代的科技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今天,我们需要学一门西方语言主要不再是为了沟通,因为未来的随身智能设备能轻松搞定这事;而是为了弥补中文先天缺陷造成的我们思维上的不足。也许你会问,那中文有强于西方语言的地方吗?当然有,而且会为我们在借用西方语言思维方式之后带来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想象力+数学能力”。

    原文解读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为什么近代科技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李约瑟难题”。这个问题的提出虽然让国人有一种历史的尴尬与遗憾,但它却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缺陷,并指导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为科学进步创造条件。

    之前的学者们大致提出了三点原因:

    a. 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
    b. 地理环境
    c. 文化背景

    站在今天的角度,原因“a”和“b”是永远无法证伪的假设。因为就算它们并未直接制约近代中国科技的产生,我们也不得不相信,它们会对“c”尤其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除非我们愿意把c完全归因于“命运”使然。不过今天,我们不想赘述原因“a”和“b”,而是想从语言的角度深挖一下,究竟一种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有着怎样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全民学英文的价值和角度究竟在哪儿。难道就是为了和其他国家的人沟通?完全没必要,因为这个再过几年完全可以通过成熟的智能随身设备轻松解决。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句名言,“我语言的边界就是我世界的边界。”不夸张地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它就在方便人与人沟通地同时也极大限制了人思考的维度。不信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我们能够在头脑中不通过语言来进行思考吗?是不是有点像佛学所强调的“悟”的境界?

    我们知道,作为科技思想基础的演绎和归纳思维在古希腊时候就已经有了,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正是这些古老的理性主义思想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再到整个欧洲的广泛和持久传播才为后来西方基于理性主义的科技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使是在黑暗的中世纪,这种理性主义也并因为宗教的束缚而消失,只不过小心地潜藏起来而已。

    反观古代中国,虽然我们不乏伟大的创造和发明,但并未由此产生总结性的思想,从而指导未来的实践。为什么呢?

    我认为至少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始终未形成基于抽象思考的理性思维。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在形象思维方面已经达到某种极致,像“意境”,但是在抽象思维领域却举步维艰,而这个思维问题的根源则是语言。比如,下列这些抽象的外来语都是源自欧美经由日本翻译之后传入中国的,“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你能想象吗?没有这些词语,我们今天的语言和思维是不是会少一大块?

    可是你要问了,为什么咱们中国没制造出这些词汇?这就不得不说说咱汉语本身的特点了。汉语是象形化的文字,而从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的希腊语到现代的欧洲各国文字,都是符号化的文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形象思维 VS 抽象思维】

    中国有句话在西方人看来不容易理解,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

    象形化文字脱胎于实体,是某种实物的描述。这就决定了基于象形文字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局限于形象思维。这类文字容易产生三个问题:第一,象形文字的国家很少对于字和词本身进行思考,因为它不过是在和实体的对照中发明出来的而已,缺乏对字和词本身思考的必要性;第二,当新实体、尤其是全新的实体出现的时候,只要有可能,我们更倾向于在原有概念基础上衍生,而不是创造全新的概念,因为全新概念会脱离在头脑中固化的形象而带来困扰,比如车、马车、汽车、火车或者公牛、母牛、水牛、小牛、奶牛,想想英文是怎么说的?第三,象形文字基于形体的特征难以自主产生抽象概念,所以才会有本段第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道可道,非常道”等之说

    古希腊的文字据说也脱胎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但是后来却进化为符号文字。什么是符号文字呢?就是文字和实体的对应关系是人造的而不是实际存在的。这些人造符号本身都是抽象的、和实体没有直接关系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更多抽象概念的诞生了。举个最通俗的例子:“马”(古体的这个字就更不会有异议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如果有人用它来定义下面的动物一定会被人取笑,因为感觉不对嘛!可是“horse”如果一开始用来定义下面的动物呢?可能没什么问题,唯一的就是现在大家习惯不好改而已。

    符号化文字相对于象形化文字,无疑对于抽象思维、批判思维的培养具有着天然的优势

    【抽象思维与逻辑】

    我们可以继续刚才的例子。即使过了几百年,中国看到“马”这个字也不会想太多,因为和实物的气质实在是太像了。可是英文的“horse”却只是个人为定义的符号而已,那它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其他动物不能叫“horse”?我们该怎样定义它?它应该包含多大的范围?看到了吗?符号化语言自然而言就跑到逻辑思维的轨道上来了。还是那句话,连语言本身都是抽象的,那么抽象思维不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罢了。

    出于理解、定义、诘辩等的需要,基于演绎和归纳的逻辑思维产生便不难理解,而这两种思维也正是科学理论之基础。归纳可以根据见到的现象总结成言简意赅的规律,而演绎则可以根据规律更好的预测未来。如果预测未来出现了不精确,则可以基于例外情况再进行归纳,之后再去推理和演绎,如此往复。

    结合到文字相关的偏艺术领域,比如诗歌,我们就能看出巨大的区别来。西方人更多地利用他们的逻辑来写叙事诗,因为叙事诗与逻辑思维强调的条理清晰最为契合;而中国古代抒情诗居多,因为抒情诗恰恰要借助于建立在形象基础上的情感来完成,因此如果说中国人更情绪化、情感化,我觉得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这也造成了咱们沟通成本的上升,毕竟,除了事实,我们需要照顾情感因素。

    【西方语言“单词”带来的简洁思维】

    中文作为象形文字,每个字代表一种实物,所以字数是空前庞大的;而西方语言作为符号语言,只要有一定数目的基础符号,排列组合一下就可以覆盖大部分的表达需要,因为本来每个符号的意义也都是人为定义的。这给中文带来了什么问题呢?我认为有两点:第一个是表达模糊;第二个劣势是繁琐。

    表达模糊:比如,以字为基础单位的中文最开始标点符号极少。就算是现在,我们一句话究竟哪两个字应该连在一起表意,对于不是把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更何况我们自己有时都会搞晕。下面是小学生造句的笑话,但却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而西方语言可是几乎不会出现这样问题的:

    题目:欣欣向荣

    小朋友写:欣欣向荣荣告白.

    题目:天真

    小朋友:今天真热.

    题目:果然

    小朋友说:昨天我吃水果.然后喝凉水

    当然,这只是最简单层面的表达模糊。如果是深入研究语言学的人都知道,以“字”为单位的中文,之前因为缺乏对于词的准确定义,会造成很多是是而非的表达困境。这在工业革命之后追求效率的时代里,无疑会造成巨大的思维劣势。

    表达繁琐:中文“字”是最小单位,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表达繁琐。大家知道,句子是以词为单位,那么站在西方语言的角度,让词的表达更精确无疑可以简化整个句子。而中文的词还要基于更小的单位,那就是“字”。这样一来,“字”、“词”、“句”的三体结构无疑会给我们简化表达带来更大的工作量。

    【中文强于西方语言的地方】

    那是不是咱中文对于近现代科技发展来讲完全是没优势呢?还真不是。我觉得优势至少两点:

    想象力:这点不再赘述,因为这是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天然优势;

    数学:这点不是我发现的,而是来源于最近看到的一本书,[美]麦尔坎·葛拉威尔写的《异数》。其中谈到,为什么亚洲学生的数学能力普遍比欧美学生好?回答是,亚洲很多国家包括中日韩,数字的发音极为简单,这带来了记数和算数的巨大优势。想想看,从1数到10对于中国孩子多么简单?而英文的1到10数起来则困难得多,就更不要说更大的数、甚至加减乘数运算带来的难度差异了。

    “想象力+数学”,这简直是创新社会思维基础的黄金二人组啊。如果我们再补上逻辑思维和简化表达这一课,那咱们的中文可就真是接近全面发展了。

    我一直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去研究甚至精通一门西方语言,甭管是英语、法语、德语还是西班牙语。其实会不会说或者说到什么程度未来不怎么重要,因为随身智能设备未来能完美帮我们解决这个小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语言的学习,深入地补足我们思维上的短板。这样再加上中国人的想象力和数学两个天生优势,我们在思维上就可以接近全面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儿哥欠三百首:如果拉丁语系有先天优势,为什么近代欧洲才超过中国?从古罗马时代开始有3000多年历史,既然有先天优势,为什么他们落后了2500多年呢?
      • 中清:抽象思维更易有创造力,而且节省劳动成本。
      • 中清:抽象思维具体对我来说,就好像“云感”。一般每个人都存在,只有自己懂,很少表为人知和理解。每个人感知程度不同,关键在于深入思考和敢于归纳整合定义。要有像商人一样,敢为的精神且广阔的触及。其实最开始,差别并不大,文化和教育慢慢把这种程度加大。
      • 830118944247:不负责任的说法,一家之言!中文是世界上包含信息量最大的语言
      • lemonTreeTop:国外的逻辑学本来已领先中国好多年,逻辑学家,当代学者金岳霖先生(1895-1984)他的逻辑学著作《逻辑》、《知识论》的问世,中国才算是有了真正的逻辑学。
        相关转载:【转载】许锡良:中国的逻辑是怎样死亡的 - 简书 http://www.jianshu.com/p/53723f110b50
      • a64828ffe7f5:有时会遇到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等,这个时候可以创造词,也可能因为不熟悉忘掉,也可能举例子描述。
        已经形成的表达影响思维,善于思考的人会更熟练驾驭语言。语言与思维实际上互相影响,形象些就像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 畸零之人:你觉得艺术和科学那个更重要?
        微思考:@烂泥djc 这个没法比较,各有侧重吧!科学解决外在问题,艺术侧重解决内在问题
      • 洛书luoshu:作者的意思是文字影响思维模式,但最初文字的出现是由思维模式决定的呀,那么谁对谁的影响更为深刻呢?另外,我们的汉字与西方字母有所不同,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表达意义的表意工具了,恐怕还有追溯到当时的文化背景。这样说来的话恐怕很难简单将汉字与字母进行比较。要详细论证可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理论支撑。
        微思考:@洛书luoshu 确实不知道,不过如果汉字被取消,我不确定文化还能如故。文字和语言都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洛书luoshu: @微思考 说道这个我想起上大学的时候有个什么学者来我们学校演讲,他提出废除日常应用中的汉字,用拼音代替,认为这样外国人更容易接受咱们的文化。不知道您知不知道这个人……
        微思考:@洛书luoshu 语言需要数据做支撑这点我同意,所以文章只是一个假说而已。不过我觉得文字和思维模式是相互影响的
      • 白哟白:觉得好片面啊,文字也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线。外来词是我们本土没有的,不代表外来词的涌入就没了本土词啊。强大的语言需要综合百家精髓 以强大的统治力量做后盾来发展。
        微思考:@白哟白 这类恰恰是有些神秘主义色彩的词,我指的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抽象名词
        白哟白:@微思考 中国也有啊 空洞之类的不也是啊
        微思考:@白哟白 外来词的加入不会没了本土词,而是丰富本土词,这点我完全同意,只不过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文中举例的那些抽象词中国没有自主的产生
      • 梦生何欢:文章已收录专题,来,喝了这碗鸡汤。欢迎关注投稿
        微思考: @梦生何欢 😁
      • 微思考:非常高兴大家对这么枯燥的话题感兴趣,非常欢迎大家在不带偏见和情绪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观点,一并讨论
      • 161297133a7b:为什么通篇看完,我感觉你说的符号文字的好处(其实我个人更喜欢说是拼音文字),其实更像是在说中文呢?我说,其实不是符号文字有多好,而是你对自家汉字理解不够深刻…
        微思考:@宇文上井 语言和文字分开讨论确实更严谨,但是二者又具有某种不可分割性。语言在思维上对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的,这和我们的家乡话与普通话的关系不大一样,因为这两个的语法、文字、语序等方面差异不大。
        161297133a7b:@宇文上井 直接说吧,其实古时大多都不识字,研究这些感觉走了误区。拿我们的方言说吧,自打学了普通话,原汁原味的家乡话还会说吗?就算你说得够标准够正宗吧,思维上多少也受普通话那种特有氛围影响吧!同理,你费了那么大的劲研究这些东西,当你把注意力放这个点的时候,你还记得你第一次接触该文字该语言的时候的第一印象吗?语言与文字就中文而言,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分开讨论的!
      • 凡天:作者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结合我对语言哲学一点微薄的了解说说我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指正:
        1.作者谈到名实问题(horse指什么?)。实际上中国并非没有关于这个的讨论,“白马非马”就是很好的例子。其中“白马”是名,“马”是实。白马非马就是在问:当我说白马的时候,我究竟指什么?这个概念的限度在哪里?格物致知也是在做一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不是不思考字词本身,而是不思考字词形式本身。这点西方人也一样。而西方对字词追根溯源的思考,也不是回向形式(a怎么写的),而是回向语源——语义的源头。
        2. 概念和文字也不同。概念是意义,文字是意义和形式。我们不选择增加全新的概念这个现象可以从不同方向分析:
        1)古文比白话文更靠近原始的中文思维,如果真的是避免违背刻板印象的原因,那么古人应该也是小猪公猪母猪。可是古人对猪有很多种不同叫法和很多字,到白话文就只剩小猪公猪母猪。这里的原因可能是世道乱大家没法学那么多东西。
        2)西文里难道没有这样的事?很多的。他们那边是词根+词缀。而且他们的“全新词语”还得考虑舶来语的事情——根本不是英语人民愿意这么做的,而是因为法国人来了。。
        4. 真的没有符号化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学字就该从画画开始,而非从笔画开始。
        5. 简化问题。
        5a.表达模糊的问题,西语也有,程度各语言不同。有一个经典笑话:一英国人和一法国人坐火车,法国人把脑袋伸出去看风景,英国人看前面有隧道,叫到:look out! 法国人以为他让他往外看,就把头伸得更外面,结果撞到隧道墙壁上死掉了。为什么是法国人呢?因为据说法语就不会有这种事。英语和法语差了什么?不是文字,是语法。法语可能就会把“往”用一个语法词表达出来。
        5b.繁琐问题:我觉得这只是白话文的弊端。古文时一个字就相当于是一个词,几个字组合起来,几个字都有作用。即使用成了习惯,比如“公主”、“陛下”这种不能再拆分解释的词语,那么其实西语里也有come by(得到)这种东西。
        微思考:@凡天 任何语言都会提出形而上的问题,但是推理的深度、方式不大一样。西语当然也会有误会产生,但和中文产生误会的方式不怎么一样
      • 尘世小书虫:如果posted本文是原创作者的话我倒是很想同你辩论一下。
        还记得若干年前流传的研究成果,说明以中文为代表的方块文字非常有助于开发智慧,形象思维等等。后来这个成果被语言学家的一系列跟踪调查证伪。其研究结果对增进民族自信心的意义远大于学术意义。
        现在作者反而言之,认为发达国家的语言就一定比我们先进,我认为也是很片面的。中文与西文对人类智商的影响远远达不到文中所述的这么大。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放弃繁体,转为使用简体汉字,但我们永远都不应该看低我们血脉传承的这部分。
        我承认汉语比西语难学,我们的孩子需要比西方孩子多几倍的时间去学会阅读和书写。西方掌握着更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应该至少掌握一门外语以便学习借鉴。但我们绝不能以中文比西文落后来作为理由。
        一些意见,请与作者商榷。
        尘世小书虫:@微思考 嗯,希望能看到你进一步的文章论述。根据目前的分析,我还要保持我已有的观点。
        语言只是一个工具,语言对思维能力的影响要远远小于 - 人们主动对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不是学语言专业的,学习过的语言不多,能熟练运用的就更少了。从外行角度举两个例子恳请作者探讨。
        1.如果汉语对抽象思维不利,那是不是代表着西方的以逻辑思维表述的科学著作,逻辑学著作不能完美地翻译成中文?我们需要直接学习原文才能充分领会。
        2.西语(字母文字)有很多种,英语的语法不标准,俄语,法语的变格似乎很讨厌。最符合科学标准的是世界语,但是没可能推广;从前的国际法文献多使用法语,是因为其严谨(清晰,准确,逻辑),但现在更新的法律文件多以英语为主,法语为辅,这又说明什么问题?
        我不认为这些都是一个语言比另一个语言好与不好的问题。语言只是工具,只要它能够正确表述人们与时俱进的思维/思想,就不存在落后的问题。
        请作者也分享你的看法。
        微思考:@尘世小书虫 当然汉语也不大有利于培养抽象思维
        微思考:@尘世小书虫 我不认为我们能简单地说哪种语言更先进,只是觉得西方语言更有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而逻辑是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当然是不是逻辑和近代科学就一定是好的呢?我觉得未必,后面会有篇文章专门写理性思考带来的心灵缺失。但排除情绪化,我确实认为汉语相对来说不利于培养逻辑思维

      本文标题:近现代中国的衰落是因为中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ksh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