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个娃不长肉,爹妈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翻滚?
1
我的一个男朋友,儿子上四年级,是班里最瘦最小的,什么都不爱吃,他爹说看儿子这样,内心很悲凉……
我的一个女朋友,闺女4岁,小胳膊小腿细得像竹杆,放塑料袋里能拎着走,她天天为闺女吃饭发愁,坑蒙拐骗哄逼吓,无所不用其极……
我的溜溜出生时4斤6两,现在10个月14斤6两,比他小两个月的孩儿都已经20斤。他爹心疼,我心急……
心急之余我发现了这个有意思的的问题——10个月的孩子,4岁的孩子,4年级的孩子,不长肉,爹妈的心路历程是心疼心急,所以关注,无所不用其极,最后无能为力,内心悲凉。
在这场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较量中,父母一方彻底败了,孩子以他瘦弱的身体和不好好吃饭的标签,完胜。
这场胜负父母和孩子都不自知,它在我们心里悄无声息的发生,经年累月的强化确认,以至于我们都以为这自然而然,孩子从小就不好好吃饭。
我的推论和观点是一个视角,让我们有意识的看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2017年9月1日,开学的日子,溜溜10个月7天
今天中午溜溜吃饭,奶奶和太爷爷都在,这阵仗,四世同堂,哭笑不得,一地凌乱,比溜溜的餐桌还凌乱……
上午兴冲冲的从超市买了溜溜专享的小面条,等他睡醒,放上香菇和西葫芦跟面条一起煮了。
看见我端上碗来,溜溜就急得拍桌子吹胡子瞪眼加哼哼,我借机用筷子喂了他一口,吃了。再喂,不张嘴,用手挡,抓,推。
我不吃!!!放在餐盘里让他自己吃,抓,捏,扔。好不容易捏起来送嘴里,咂么咂么,舌头一顶,上嘴唇一挡,全出来了。
奶奶说:“吃个饭真费劲,就是不好好吃。”在奶奶第三遍说这话的时候我回应:“妈,不能这么说,这样说着说着,他真就不好好吃饭了。”
如果你以为我很淡定,那就错了。我当时心里就想:“这么老贵买的面条,这么有营养,你就多吃点嘛!”
于是太爷爷说:“你换个勺子喂喂试试……这西葫芦也太大块了吧,大人吃也没那么大啊!香菇也不切啊?也不给放点香油,这样他能爱吃吗……”
我的老鹰模式启动了,觉得这都是批评和指责,内心气鼓鼓的回应:“香菇就是给他借味的,就煮面这会功夫也煮不熟香菇啊!”什么香油,什么块大,我都不想回应。
但还是换了个勺子趁机往溜溜嘴里送一口,结果送一口吐出一口,送一根吐出一根。还扰得溜溜哼哼唧唧,挠头搓脸,抹了个满身。
在当时的情境下,我情不自禁的想让溜溜多吃一口,没有顾及他可能没睡饱,心情不好。可能这么多人看着他吃饭,他不习惯。可能第一次吃这种口味的面条,他不适应。
事后反思,我发现自己有个小心思,就想让奶奶和太爷爷看看溜溜不好喂,不好好吃饭,所以他这么瘦不是我照顾不周,我已经尽力了,而且很辛苦,而且跟他们一样着急。
我下意识的选择跟他们站在一起,于是站到了溜溜的对立面。这是我面临压力的应对方式。
2
周围的压力无处不在。
带溜溜去散步,邻居大妈,其他带孩子的奶奶会好心的说:“这孩子太瘦了,多吃点啊!”
太爷爷一直坚持他自己的论调,见一次说一次:“你得让它有味啊!什么味都没有,他当然不爱吃!”
甚至他爹发微信问,他姥姥打电话问:“溜溜今天吃得怎么样啊?”在溜溜吃得不好的时候,这也是压力。
尤其再跟同龄的孩子一对比,更有压力。医生再一说他缺铁缺锌,还是压力。
三人成虎,在周围人的七嘴八舌下,在权威人士的诊断分析下,我的回应是:“他不好好吃饭……”久而久之,这就成了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孩子自己也信了,很难再撕下来。
除了这些外在的压力,更要命的是我们自己对孩子的担心和不信任。
我们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会影响他发育,会生病。我们担心现在孩子身高体重不达标以后会长不高,不健康。
担心就是诅咒,是强烈的负面暗示,孩子天天接受这样的暗示,日子久了,一切担心都会成真。我们还会未卜先知似的加一句:“我早就告诉过你吧!”
为什么一定要证明自己的担心是正确的呢?!为了让孩子长教训,长记性,好好吃饭?为了跟周围的人站在同一个阵营里不被指责?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和关心?
请换一种正面的方式爱孩子吧!
其实,如果父母内心够坚定,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现实状况,不好好吃饭,挑食的标签也不会那么轻易贴上。
孩子的现实状况是什么?
首先,孩子的味觉比成人敏感的多。我们随着成长丢失的部分味蕾,孩子还完好的保存着,这就意味着我们尝不出来的味道,孩子能尝到。
而孩子都是天生喜欢甜,那是母乳的味道,天生讨厌苦和酸,为了防止中毒和食物变腐。
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饮食偏好所以,孩子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在孩子辅食添加,独立进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偏好。他不喜欢吃就不勉强,不死磕,而是寻找合适的代替品。
其次,对什么都新奇的孩子,在食物尝试上却是个保守者。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接受新食物,最多大概需要15次尝试。
如果你的孩子大一些,可以向他解释尝试这个新食物的重要性,可以跟他一起为新食物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对于小点的孩子也是要多尝试,试一次不行,停一段时间再尝试。
你发现了吗?不论大孩子还是小孩子,尝试新食物的过程都是对我们耐心的极大考验。
事实证明,我们往往比孩子还没有耐心,太急于求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跟邻居家小明一样,吃嘛嘛香,高高壮壮。
可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天生脾胃弱些,像溜溜。有得消化吸收能力强悍,像邻居家小明。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节奏,才能更好的陪伴他长大。
最后,学习吃饭是一个过程,也许缓慢,也许顺利。但无论如何,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主角。
也就是说吃饭是孩子的事情,我们负责提供多样美味的食物,孩子负责决定吃多吃少甚至吃或不吃。
当孩子不吃或没按照我们期许的那样吃,我们可能会紧张,焦虑,长此以往就是在慢慢的偷梁换柱,喧兵夺主,把孩子吃饭的事往自己身上揽。
当孩子慢慢觉得是在为了妈妈吃饭,为了奖励吃饭,为了逃避惩罚吃饭,为了证明我说了算而不吃饭,那他对食物的兴趣,他吃饭的权利就被我们生生剥夺了。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时常反思自己,一旦发现自己越位了,就要像孩子道歉,把吃饭的权利,决定的权利还给他。
我们需要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在吃饭问题上,孩子会怎么想呢?
当溜溜一皱眉头,把嘴里的南瓜吐出来时,他可能在想:什么啊,这是!黏糊糊的还一股怪味!还是妈妈的奶好喝,我从出生就一直吃奶,现在为什么给我吃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理解了,就淡定了。淡定了,才能有更多好办法。
当你家那个瘦瘦小小的孩子,吃两口就把碗推开了,他可能在想:我不好好吃饭,我挑食,难伺候,所有人都这么说,那我就是这样的。
理解了,就慈悲了。慈悲了,才有力量原谅,重新开始。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倡导最美的养育是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
网友评论
另,最讨厌喂宝宝的时候旁边一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