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智慧》读书笔记P306-315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20-06-18 19:19 被阅读0次

    阅读内容:《佛陀的智慧》第306-315页

    【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能让有情觉悟;另一种是觉悟了的有情。】

    【过去修净土的时候,同时必须诵《金刚经》,用《金刚经》的智慧,加上对净土的向往,来破执。有了破执智慧后,才谈得到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才能实现往生。否则,心的束缚就会把你捆得牢牢的,你根本挣脱不了,你想要逃离业力的束缚,想要逃离轮回,但你做不到。因为,虚幻的一切在你眼中都是实有的存在,你看不破。看不破,就不能解脱,就不能自由。】

    【雪漠证道歌】

    无毁无誉赤条条来,有毁有誉赤条条去。

    毁也誉也化云烟,仰脸向天吁口气。

    明明朗朗梦中醒,逍逍遥遥笑里哭。

    仰天大笑无回音,垂首只影人不识。

    不求解脱不求真,无法无我无明体。

    百草难迷来时径,乱云不岐去时路。

    记得那年闻法后,破也立也如隔世。

    十载虔信今何在?三生誓约随它去。

    何方妖魔正窃笑,如闻天籁陶然居。

    咿呀风中蒲公英,飘兮零兮落何处?

    寄语香巴诸明子,风卷瑞雪正相契。

    我今已无心头云,月光更照不夜路。

    足下千里快哉风,胸中一点浩然气。

    斩断羁绊已冲天,十方三界任我去。

    【上面的斩断羁绊,就是破执。当你破执后,就有了选择去处的力量,你可以操纵自己的心,可以脱离轮回,进入无余涅槃;也可以进入轮回,投生人间,继续以肉身上师的形式度众;也可以往生到佛国净土,在那里度化众生。】

    【无余涅槃是一种境界,跟地域或环境是没有关系的。】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实在在的本体,叫众生。所有众生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众生只是一个假名。谁才是众生?你是众生,我是众生,大家都是众生。但你如果一直追究下去,又会发现,并没有一个叫众生的本体,因为每一个个体都会消失,众生也在不断变化着。所以,你一直找下去,就会发现众生了不可得。】

    【既要度众,又不能执著于度众,因为众生也是没有自性的。】

    【这就是缘起性空。】

    【纷纷繁繁的各种现象就叫缘起,但这些现象不会永恒,没有不变的本体,故而性空。众生也是现象。】

    【菩萨明白众生没有自性,所以菩萨不着相。】

    【升华为菩萨的前提,就是破除对相的执著,不破执就不是菩萨,而是凡夫。】

    【如果你开悟了,自然就没有烦恼了,如果你有烦恼,就说明你没有开悟。你难道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烦恼吗?说得好。开悟需要印证,但自己有没有开悟,自己也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开悟之后,没有烦恼,但有智慧;没有欲望,但有大爱。因为他看破了。一个人有没有看破虚幻,他自己肯定知道。】

    【如果他认为什么东西是真的,是实有的,是恒常的,那么他肯定没有开悟。如果他着相了,那么他肯定没有开悟。只有他不再着相,窥破虚幻,不再认假成真,不再生起烦恼了,找上师印证才有意义。】

    【你哪怕有习气,还会被现象激起某种无法自控的情绪,你也得知道那种情绪是虚幻的。就是说,哪怕你事上做不到,也得在理上看破它,知道它是假的,终究会过去,并且用这种智慧来观照自己的行为,你才有可能放下。】

    【破除“我相”,就是不执著自己的生命,不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这个世界上没有恒常的“我”,“我”是随时都在变化的,不要把自己的阴暗面当成自己,要知道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好的,因为每个人在被欲望和愚昧污染之前,都是清净的。只要用合适的方法,消除欲望和愚昧就对了,佛陀将《金刚经》的目的就在于此。我解读《金刚经》的理由,也在于此。只要读懂了《金刚经》,你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和痛苦就自然消失了。】

    【何为“人相”,就是世界上有自己本体之外的其他个体。比如我是本体,那么父母就是人相,朋友就是人相,亲戚就是人相,同事也是人相,陌生人也是人相。人相和我相是相对的,因为有了我相,所以有了人相,有了人我的分别。】

    【众生相,寿者相,都是类似的对立观念,前者是对所有众生的执著,觉得有一个叫众生的群体,等着“我”去救度;后者是执着于寿命,希望自己的个体生命能够延长、能保持健康等等。】

    【这些相的出现,就是不明白诸法无我和诸行无常,不明白随时都在发生的变化。】

    【否定变化,渴望有形之物能够永恒,或者以为有形之物能够永恒,就是愚痴,就是着相。】

    以后当自己心里生起烦恼时,就看着这烦恼,然后说,看,你还需要好好修呢!什么时候心不再起烦恼了,才算有点功夫,加油哦!

    2020.06.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陀的智慧》读书笔记P306-3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hp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