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称谓的来源之谜

作者: 山色归读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00:11 被阅读6次

    中国人常自称为“炎黄子孙”。“炎”指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今宝鸡市境内)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一般把他作为上古“三皇”的最后一位。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等。

    “黄”指黄帝,相传他是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号,故称姬轩辕;又因他出身于有熊国,也叫“有熊氏”,还有人称之为“帝鸿氏”。传说中姬轩辕有土德之瑞,而当时其部落地区的土主要是黄色,谷物等能在土里种植、生长,故尊称其为“黄帝

    黄帝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其中,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大主要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中国原始社会中这两大主要部落的首领。黄帝大约在现在的新郑附近,炎帝在大约宝鸡附近,后来他们争夺主导权。

    姜姓炎帝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炎帝战败投靠黄帝,黄帝联合炎帝在河北涿鹿大败并杀死蚩尤,这就是涿鹿之战

    一旦共同的敌人蚩尤被消灭了之后,由于部落人口激增,此时黄河中部流域可继续开 辟的土地已变得非常稀缺,于是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资源,开始连续不停的战争。后来黄帝率领着自己的部落联 盟与炎帝在阪泉之野交战。黄帝三战三胜,炎帝不得不归顺于黄帝部落。从此炎黄部落合二 为一,华夏民族第一次出现民族大融合。

    可能有人要问:既然是炎帝惨败于黄帝,依据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似乎该叫“黄炎子孙”而不是现在的“炎黄子孙”吧?很简单,属于“三皇”的炎帝在前,归于“五帝”的皇帝在后,是依照时序来排列先后次序的。

    黄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于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在炎黄时期中华民族基本上大融合了,人不分贵贱,疆土不分东西,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或华夏族。以后的帝颛顼、帝喾、帝尧舜禹、夏商周时期的统治者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人,汉朝以后“华族”又被称为汉族。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历史上,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会定期祭祀炎帝陵、黄帝陵,也正是这种炎黄道统思想的体现。

    如今整个中国有五十多个民族,还保留着各自的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性,但并不妨碍这些民族都认可自己是中国人,承认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一个分支。各民族都把炎帝和黄帝当作自己的祖先,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也是中华民族得以保全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今天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因此,“炎黄子孙”如同“龙的传人”一样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敬请点赞支持本人参赛文章:《FTN通证/简书价值跨越式提升的关键因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炎黄子孙”称谓的来源之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vpe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