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还真没注意回车和换行有啥区别,直到。。。
那天我在windows下使用notepad
下编辑一个小文本,用notepad
的替换工具替换每一行的回车(大概是这个目的),我当时是用正则匹配的,结果用\r
或\n
怎么都匹配不到我要的结果,心里非常疑惑,检查正则的其他部分,没问题啊。随后网上查了下,发现\r
回车和\n
换行是历史遗留问题,在三个主流系统里都不一样,在正则里也就不一样了,具体由来是这样的:
关于“回车”(carriage return)和“换行”(line feed)这两个概念的来历和区别。在计算机还没有出现之前,有一种叫做电传打字机(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钟可以打10个字符。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打完一行换行的时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两个字符。要是在这0.2秒里面,又有新的字符传过来,那么这个字符将丢失。
于是,研制人员想了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每行后面加两个表示结束的字符。一个叫做“回车”,告诉打字机把打印头定位在左边界;另一个叫做“换行”,告诉打字机把纸向下移一行。这就是“换行”和“回车”的来历,从它们的英语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二。
后来,计算机发明了,这两个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计算机上。那时,存储器很贵,一些科学家认为在每行结尾加两个字符太浪费了,加一个就可以。于是,就出现了分歧。
Unix 系统里,每行结尾只有“<换行>”,即“\n”;Windows系统里面,每行结尾是“ <回车><换 行>”,即“\r\n”;Mac系统里,每行结尾是“<回车>”,即“\r”。
一个直接后果是,Unix/Mac系统下的文件在Windows里打开的话,所有文字会变成一行;而Windows里的文件在Unix/Mac下打开的话,在每行的结尾可能会多出一个^M符号。
下面我在windows里的notepad上举个例子:
下图是我要编辑的文件内容:
我想在以"setosa"结尾的行后面再复制上一行的内容,预期结果是这样的:
复制一行后的预期结果我先使用正则为(^.*setosa\r)
进行匹配替换,也就是只用\r
匹配回车,\1\1
表示重复匹配到的结果。
结果如下:
嘿,好像匹配替换成功了啊,别急着高兴,你用记事本打开看看:
用记事本打开\r匹配结果记事本结果显示复制是复制了,就是没换行。这是由于匹配到\r
后直接复制本行的内容,并将本行的\n
顶到了最后面,所以只在复制完后换行一次。
我们接着使用\n
的正则(^.*setosa\n)
进行匹配:
结果发现根本匹配不到,因为"setosa"后面还有个\r
,匹配不到\r所以直接报错了:
在windows下的notepad中达到上述要求的正确的匹配正则应该是:(^.setosa\r\n)*:
正则为(^.*setosa\r\n)这次替换后我们再用记事本打开:
txt打开正确显示结果这次的结果是正确的,并且用txt打开也是正常的。
在不同系统下匹配换行时一定要注意上述问题,并且上面演示的仅是在windows中进行匹配的过程和结果,如果在Unix和Linux中,应该将
\r\n
换为\n
,Mac中应该换为\r
。
更多原创精彩视频敬请关注生信杂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