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糊涂说(二十五)

作者: 糊涂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21-10-24 17:54 被阅读0次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糊涂说:

在这一章中,老子重在论道。我们常形容某某东西的精妙,谓之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是因其顺着天地自然之法而成,总是在天地之后的,但有一样东西是混沌未开之时,先天地而生的,它就是道。

道这种东西,无声无形,无法描述,独立于天地之外,又在万物之间,关键的一点,它是永恒不变的。它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类似于佛家所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它是永无停歇的,它是变幻无穷,永无止境的。道,乃是天地的本源,为天下的垂范,本质上说,是一种自然规律。

老子所谓道,本是无可名状的,但总要有所表述,所以姑且称之为“道”,勉强为之命名的话,只好称之为“大”。因为道是无限的,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如此,无法测其外延,无法知其所来,它大过于天地,长过于宇宙。

“道”即是“大”,道之大,是无边无际而又周流不息的,这和我们现代对宇宙的认知近似,换言之,是物理学上说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这种状态老子称之为“逝”。因为周流不息的“逝”的状态,所以它又不断继续向外延展,这种状态老子称之为“远”。在不断延展的“远”的同时,在微观上,具体到每一事物,或者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又当反求诸己,使人躬身自省,所以老子又将这种状态称之为“反”。上述这种思想,再和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结合来看,似乎又是相通的,即可无限延展又可无限分割。

老子以为,宇宙中有四大,分别是道、天、地、人,这无疑对后世中国的文化思想起到了开山和奠基的作用。庄子所说的天人合一,大概就是源于老子的这种思想观念。中国传统的天地人的观念,也是基于此的延续和发展。四大之中,人居其一,人乃是与自然天地万物共生共存的。

四大之中,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因为人之生存,在陆地之上,是需要脚踏实地的。换言之,人类的行为离不开大地的滋养。地又以天为法则,非但人类,地上的生灵,须依赖于天上的太阳,须看老天爷的脸色。这在古人朴素的认识当中尤为如此。自古以来,无论是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还是春种秋收的农耕民族,都需要靠天吃饭,这是最好的印证。天又以道为法则,按照老子的思想,天地的运转,是道在背后起作用,道是原动力。修道的关键在于效法自然,在于遵从自然的规律,故曰“道法自然”。

相关文章

  • 《道德经》糊涂说(二十五)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

  • 《道德经》糊涂说(五)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

  • 《道德经》糊涂说(十七)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 《道德经》糊涂说(十八)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合不亲,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糊涂说: 春秋的时代,早已不比西周初...

  • 《道德经》糊涂说(十九)

    申请了两次都被拒绝,涉及敏感,咱也不知道哪里敏感。修改得已经面目全非了,还是不行。本来不想发了,总觉得少了一章,心...

  • 《道德经》糊涂说(二十)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几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 《道德经》糊涂说(三十)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

  • 《道德经》糊涂说(三十一)

    原文: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

  • 《道德经》糊涂说(三十二)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

  • 《道德经》糊涂说(三十三)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糊涂说: 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糊涂说(二十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vr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