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心情随笔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
文摘: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_8则(20171115)

文摘: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_8则(20171115)

作者: TXB | 来源:发表于2017-11-18 20:04 被阅读85次

一个人,必须活成一个品牌

原创 2017-11-15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美国学者彼得斯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品牌不单是大人物的事儿,每个个体都有。具体该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呢?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的这篇清单,供你参考。愿你品牌响亮,成长为一个“超级个体”。

1. 个人品牌,分为“品质”和“名牌”两部分。“品质”指持续输出高质量、满足别人需求的东西;“名牌”指有识别度地影响了很多的人。衡量个人品牌的大小,给你个简化公式:品牌=提供的价值X影响的人数X频次。

2. 打造个人品牌最好的方式,是浓缩成个人标签去传播。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一定要主动给自己打标签。不管是个人名片、会议发言,还是自我介绍、微信签名,都是强化自己标签的地方。

3. 设计一个具有传播和识别力的个人标签,要满足三个原则:一,抛开“我有哪些优势”的旧思路,从满足别人的需求开始;二,简洁,简洁才有力量;三,找到更多人,帮你宣传和推广。

4. 如果自己的公司/组织特别有名,就可以用“企业+职位”作为自己的标签,比如“xxx,阿里巴巴运营总监”。

5. 如果公司/组织不有名,但从事的是一个容易对别人产生帮助的职业,如律师、医生,就用能力标签,让人瞬间知道你能为对方做什么。比如“xxx,xx医院妇产科医师”。

6.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业务是最容易与他人产生链接的,突出业务是最好的标签设计。你提供什么业务、服务特点是什么,都可以在标签体现出来,如“xx,生涯规划师,擅长职业转型”。

7. 一个人应该有多种标签,在不同的场合交替使用。在一个医生群里,就不要再强调自己医生的身份,“烹饪高手”“健身达人”这样的标签会让你更受欢迎。差异化,是让你大放异彩的手段。

8. 传播个人品牌不要憋大招。设计出来的品牌,往往因为超出自己的实际能力而无法承接。相反,“高频次+小惊喜”,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9. 推广个人品牌的方法之一:体验即营销。在加微信好友、自我介绍,或总结发言时,抓住一切机会主动传递自己的价值。总之,高频次的强化自己的标签。要么不出现,要么重复到让所有人都记住。

10. 推广个人品牌的方法之二:产品即营销。把自己的能力封装成一个外界可以体验的产品。朋友圈是个推广自己的好地方,比如收听「得到」专栏,每天整理“今日所得”发布,慢慢你会变成这个领域的“知识代言人”。

11. 始终如一,相信时间的力量。

12. 打造个人品牌最核心的,是传递你的价值观,即“为什么你要做这件事情”。乔布斯是为了改变世界,罗永浩是要看看一个理想主义者能走多远。你呢?请大声说出来。


佛法-超越自然选择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我们之所以要带着感情色彩去看万事万物,之所以有贪和嗔,是自然选择给我们大脑的设定。凡是看上去对传播自身基因有利的,我们就认为它是好的,就贪,反过来就是坏的,就嗔。你可以把佛法当成一个超越自然选择的方法。

为什么要超越自然选择呢?因为自然选择的设定具有天生的不合理性。

赖特说,自然选择给每个人的基本假设就是,你是特殊的,你比别人重要。我们总是从自我的视角出发,去判断好坏。但是这个基本假设不可能是正确的,因为全世界有这么多生物,不可能每个生物都比别的生物重要,不可能每个人都特殊。

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视角。如果你能跳出自己,用上帝视角或者说宇宙视角去看世界,那么“无我”和“空”这两个概念就很自然了 —— 它们等于就是说,你并不比其他事物特殊。

一块腐败发臭的肉,从人的视角来看,它里面有细菌、对健康有害,显然是个坏东西。但是从细菌的视角来看,腐肉恰恰是它们繁殖的温床。这就是“色即是空”。认识到这一点,这块肉就是一块肉,并不存在好与不好。

也许这就是佛学的意义所在:把我们从自然选择给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从一个更高的水平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体察到了自然选择给人的思想的限制。他没有任何现代科学工具,但是他发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方法,还发展出一套知行合一的佛学体系。佛陀走得非常非常远,以至于后世的人已经难以理解他。

两千六百年后,现代科学让我们再一次发现同样的问题,使得我们可以学习佛陀的方法,印证佛陀的思想。

——万维钢  日课041|《为什么佛学是真的》7:因缘动力学


千面英雄2:你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导师?

通识日课:

不是所有的导师都在神话故事里、好莱坞电影里,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导师。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遇到好的导师?有什么经验想跟大家分享?

用户 东方欲晓yao: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有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有可能完全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像我,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家长不可能给你学业、社会工作上的指导,高考报志愿时,如果没有好的班主任,你就只能凭自己没有任何意识地瞎报,这时候好的老师就是导师,遇到不负责的老师,你的人生第一步就走偏了。七十年代及以前的农村高中学生有一大部分因高考志愿而命运大变。大学毕业找工作,更需要有导师的指导,就业选择决定了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二十年后回头看,有导师指导的学生风华正茂,当年听父母话回老家找工作的为生计奔波。

何帆

说的非常对。在弗里德曼的《谢谢你迟到》中讲到,那些社会中挣扎的人们最缺身边能给他们指导的人。找工作的时候穿什么衣服去,面试官会问什么问题,都找不到人问。这段内容读得我非常心酸。

——何帆《千面英雄3:认清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对手》

此话甚是,很多关键时刻最郁闷的就是没明白人指引方向,等自己醒悟过来机会已经错过了。

决策时间:用户思考了很久,又把商品放回去了,怎么办?

刘润

我有个朋友,做的辣酱特别好吃。他和某超市谈好合作,在调味品货架上,放了24款不同口味的辣酱,供消费者选择。学过前一课“展示设计”,他把这24款辣酱都放在了超市动线的必经之路上,并与视线平行。然而,用户确实停留了,也真的关注了,但最后买的人很少。他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办?

要解决这个“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本质,恰恰是这24款看似玲琅满目的辣酱,引发了用户的“选择困难症”,延长了“决策时间”。购买冲动一消失,用户就会拿起又放下,浪费了好不容易获得的“有效流量”,损失了转化率。

概念:决策时间

什么是“决策时间”?用户做出“买买买”这个决策,时间是很短的。有专家做过研究,消费者在线下购买一个产品,平均“决策时间”是13秒。在线上呢?是19秒。也就是说,“买和不买”这个决策,对你作为一个商家影响重大,但消费者在20秒之内就决定了。当用户决策时间超过1分钟,转化率就开始下降;超过2分钟,转化率下降更为明显。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今天的消费者,越来越没耐心了。

2000年,人类的平均注意力时长是12秒;2013年,降到了8秒。金鱼还有9秒呢。也就是,今天的人,还不如鱼专注。

消费者的“决策时间”那么短,你却拿24款辣酱让他挑…… 他停留了2分钟后,深深感叹:现在连辣酱都能做出这么多花样,真厉害!然后 …… 就没有然后了。

那我这个朋友应该怎么办?试试把24款辣酱,减到6款。

曾有人针对果酱做过实验,给顾客提供24款果酱试吃,结果60%的顾客会驻足品尝,但只有3%的人购买了果酱,总购买率1.8%;然后,他们在另外一个展台上提供6款果酱,结果40%的顾客驻足品尝,其中31%购买了果酱。总购买率高达12.4%。

挑来挑去,反而不买;减少选择,买得更多。这就是减少用户“决策时间”的威力。

运用:

那这个“决策时间”,在商业世界中,还能解决哪些“怎么办”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字能形容我们可爱的消费者,那就是一个大写的“懒”,尤其懒得思考。为了提高流量转化率,你要降低他的思考难度,减少他的“决策时间”。具体怎么做?我给你介绍几个常用的方法。

1、 行动指令。

用户把商品页面从头看到尾,但就是不点“购物车”图标,怎么办?

把一个购物车的图标放在按钮上,是很难触发购买的。有人做过研究,在购物车图标前,多放一个“+”号,下单率会提高15%;如果干脆把图标,换成“加入购物车”五个字,下单率会提高49%。

为什么?“+”号,尤其是“加入购物车”这五个字,是明确的“行动指令”,你下发了行动指令,他终于可以不用思考,那就“加”吧。

这就是行动指令的魔性。

2、信息聚焦。

我的产品有18项与众不同之处,每样都极有说服力,但消费者还是不买,怎么办?

20秒。记住你只有20秒。你希望在这20秒内,用什么来打动他?18项与众不同之处?20秒说得完吗?再多优点,你也只能说一条,比如:怕上火,就喝王老吉;或者:小米6,拍人更美。

这就是信息聚焦。你的产品再举世无双,也不能因为铺陈太多信息,而错过了用户稍纵即逝的“决策时间”。

3、短缺刺激。

辣酱就剩最后10瓶了,想尽快清掉库存上新货,怎么办?

在辣酱的价格标签上贴上醒目的:特价优惠,最后10瓶!卖掉一瓶后,在10上面贴个9,然后再贴8,制造短缺氛围。

我们在第2课讲过,利用或者解决用户“损失规避”心理的格斗术:语义效应。“特价优惠,最后10瓶”,就是利用用户害怕失去优惠的心理,用“短缺”激励用户立刻下单,减少决策时间。

同样利用短缺刺激,缩短决策时间的方法还有:最后三天大清仓!全球限量发行!原材料涨价,本批最后几件!今天24点前下单,买一赠一!等等等等。


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

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头脑可以被灌输,或者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比如,晓枫从小学跳舞,成为父母的骄傲,但是,她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她现在已经很胖,看上去一点都不像是舞者了,这是对父母意志的一个嘲讽。我必须在头脑层面去接受你们的灌输,但我可以在身体层面说“不”。

我记得有一部电影,讲美国舞蹈学院的一些学生,即将参加毕业演出,而这将决定他们未来的去向。其中一个女孩,9岁起就被妈妈塞进这所学院,按照妈妈的意志去跳舞。这个女孩一直按照妈妈的意志而活,但真到了要比赛时,她发现自己的身体并不愿意跳舞,于是在毕业演出前,本来被定为女主角的她主动退出了比赛,在妈妈质问她时,女孩说:“妈妈,你没有跳舞的腿,而我没有跳舞的心。”

每个生命都想成为自己,当不能用成长的方式时,就干脆使用毁灭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意志。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很多人不能很好地靠近自己的感觉,一个非常常见的原因就是一直活在别人的意志里。在东方文化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有主流的声音都倾向于说,你要听话,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却少有声音说:做你自己。

不过我也发现,这种情况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很多人在倡导尊重自己感觉、做你自己,而在十多年前,这还只是一种很罕见的声音。

头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如果你头脑里装下了无数信息,而又可以对它们进行各种思考,这该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事,就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你脑海中,一切都是你思考、观察的对象和工具。

不过也要说明一下,马丁·布伯认为,这是一种经典的“我与它”的关系。而一些科学哲学家认为,之所以科学在西方形成体系,正是因为欧洲人放下了“万物有灵”的这种观念,而把一切存在当做“它”来研究的结果。

只是我们同时需要警惕,不要轻易去认同头脑里的声音,认为这是“我”的想法。你越是执着于这一点,就越是被头脑所控制,而且有些讽刺的是,其实这些想法,极大可能是别人灌输给你的。相反,那个容易被我们认为鄙俗的肉身,却会用种种方式忠诚于你自己。

所以,要学会和头脑的信条保持距离,同时学会用各种方式去聆听身体。

——武志红《思维 03 | 你的想法真是你的?》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理性是感性之狗身后摇晃着的尾巴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德说过,理性是感性之狗身后摇晃着的尾巴,理性的尾巴无法左右一个被情绪冲昏了头的狗。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确实是这样。情绪系统,特别是一个叫杏仁核的脑区,在调节决策偏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做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将大量额外的情绪信息纳入考虑中。

从进化角度来看,这种机制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巨大优势。远古部落时代非常重视社会关系,这些额外的情绪信息可能会给我们提供有用的社会线索,便于我们弄清楚形势。

然而,到了现代社会,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知识,做出最佳的决策,往往需要我们使用抽象的思维概念,用超越当下情景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不是用情绪化的、情景化的思维方式来应对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魏坤琳《109|培养理性宝宝,从家长做起》


计划的尴尬之处

依靠知识、逻辑对行动做推演,和现实世界的真实行动相比,区别在哪里?

在于缺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对对方的反应进行预判。无论你怎样行动,其他参与方的反应模式是无穷多的,是无法预测的。

这就是计划的尴尬之处。用于控制自己在未来的行动,计划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这个行动包含复杂的参与方,往往计划越周详,结果越荒谬。

再举个例子,就是北宋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这人一生经常打败仗。糟就糟在,他自认为是军事天才,特别推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那一套。他最喜欢干一件事是什么呢?

就是出征前,给军队的统帅亲自制定作战方案。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原则性指导,而是毫无自主发挥余地、详细明确的规定。不管敌人有多少兵力、双方在什么地形下开战、当时当地的天气如何,具体战术全都早早地由英明神武的皇帝制定好了。

就算你是前线总指挥,也是一个字不能动,都得按照我说的来打,哪有不输的道理?

最近我在公司里面,也在跟同事讲一个感悟:就是不要让计划指引行动,而是反过来,让行动来印证计划。什么意思?

计划仍然非常重要,它让你对未来局势的演化有预先的洞察,也让你对周边的信息做足够的搜集。但是,再完善的计划都不能成为行动的蓝图。

真实有效的行动逻辑,是先做起来,让这个行动触发其他行动,触发内部、外部、己方、对方、友方、敌方所有参与者的反应。让这个行动创造出新的真实元素,让更多的可能性铺展在我们面前,然后修正计划,再决定进一步的行动。

所以才说,计划不能指导行动,计划是在行动中逐步被印证的。

比如,有一件事我们前年就想到应该要做,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哪里不对呢?就是觉得支持我们做出下一步行动的依据不足,所以就只好暂时搁置。

但是今年,随着公司业务展开,出现了很多具体的结果,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下一步的可能性才铺展开来。回头想起前年的那份计划,全对,它被现在的事实印证了,这才真的要着手去干。

你看,行动者的世界总是这样的:第一,调动认知,形成洞察和计划。第二,带着认知和计划,付之行动,下一步行动才会呈现出来。

——罗辑思维《第385期 | 林则徐陷阱》


乱伦与不为五斗米折腰

昨天讲到,让陶渊明穿规矩一点去见督邮,怎么就侮辱他了呢?去不相熟的人家讨饭反而不丢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以前我自己也没能理解,后来是从官制里边找到了答案。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先看看督邮是个什么官。在郡县制里,顾名思义,有郡有县,一个郡下辖若干个县。皇帝会派特派员监察郡一级长官的工作,这些特派员称为刺史,后来刺史就演变为常驻的地方官了;郡一级的长官也会派特派员督察县里的工作,这些特派员就是督邮。县令如果为非作歹,督邮就会铁面无私一下。

现在我们知道,督邮属于监察系统的干部,本职工作就是给别人挑刺。那么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智慧里,对这个岗位会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呢?其实不难想到,凡是一线的监察官,品级不能高,年纪不能大,资历不能深。任何树大根深的系统,如果要整人,尤其是整那些连大领导本人都不方便动的元老干部,一定会这样安排。

品级不高,患得患失的心情就不多,而且立功之后的前景好,犯错之后的代价小,所以人就更愿意进取争功。年纪不大,资历不深,工作才有锐气,也不会有什么盘根错节的关系网。而且对于上级领导来说,就算检察官捅了大篓子,是可以轻轻松松把他们牺牲掉的。这种人事安排,是古代政治体制里很经典的关系攻略,你还会在很多地方看到它的各种变体。

督邮就是这样,虽然可以监察县令,但级别反而比县令低,年纪一般也比县令小。陶渊明说督邮是“乡里小儿”,就是从年纪上说的。从功利角度看,督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县令的职业前途,至少想刁难县令一下是很容易的,县令对他们就该连巴结带伺候。就算公事公办地说,督邮的权威来自后台老板的加持,县令就算想打狗也必须看看主人。但从正统的伦理来看,结论就完全相反了:应该是级别低的拜见级别高的,年轻人拜见长辈,这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如果让一个级别高、年纪大的人穿得规规矩矩地去参拜一个级别低、年纪小的人,这正是孔子最厌恶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可以称为乱伦。

如果因为不肯乱伦才辞了职,挨了饿,那么偶尔出门讨两次饭,完全不丢脸。

“乱伦”这个词在古代并不仅限于男女关系,而是像它字面上所表示的那样,凡是把伦理关系搞乱的行为,都叫乱伦。那么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是上级长官来了,或者是某位长辈来了,让陶渊明“束带见之”,他肯定不会有意见。后世学陶渊明的人,有些就没搞清“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制度和伦理逻辑,对谁都不折腰,这就不对了。李白就是反面典型,话一经他说出来,就变成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也难怪权贵容不下他。

折腰与否的问题,其实又会牵涉郡县制和封建制孰优孰劣的老问题。郡县制下,各级官员都是临时工,怎么才能保证临时工既不偷懒,又不偷嘴呢?那就多派人看着他们好了。但是,负责“看着”的这些人也是临时工,难道还要另外找人看着他们?问题不好解决,所以皇帝一般会两手抓,一手是安排亲信,比如宦官和特务,另一手是设计制度,让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比如督邮虽然有权监察县令,但自己又要受到功曹的监督。

我在前边多次讲过,儒家意识形态是从封建制里来的,孔子根本就没见过郡县制。所以在郡县制的时代里,打从心里接受儒家思想的人,一定很难适应现实社会。要想在现实社会里活得风生水起,就必须保持一种适度的人格分裂,分裂的不同状态之间还能随时随地无缝对接,“说一套”的时候连自己都能感动,“做一套”的时候完全不受良心折磨,在“说一套”的同时又“做一套”的时候从不纠结。而社会长此以往,“真诚”就越来越变成稀缺的品质。“真诚”之所以宝贵,因为物以稀为贵,这正是陶渊明的人格光彩之所由来。

——熊逸《34.3 | “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制度与伦理问题》

相关文章

  • 文摘: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_8则(20171115)

    一个人,必须活成一个品牌 原创 2017-11-15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美国学者彼得斯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

  • 你和瑜伽有个约定

    文:小7 ▎ 图:Ins 全裸黑白照,和色情无关,只为更靠近和身体灵魂的对话。 每一次匍匐,顺着身体的极限去伸...

  • 呵护灵魂

    灵魂啊 让我来为你擦拭掉尘世沾染的灰 灵魂啊 让我来仔细端详你的面庞 灵魂啊 让我每天靠近你 聆听你的心声 灵魂啊...

  • 金色婚礼

    Don't promise. Kiss me,love me. ——题记 比起吻你 我更渴望啃咬你的身体 比起唇舌...

  • 《心》摘抄

    我相信,比起以冷静的头脑来叙述时新的事物来,用热切的口吻来讲述平凡观点更加生动、更有说服力。因为,我们的身体是...

  • 你和瑜伽有个约定

    情定瑜伽,只为更靠近和身体灵魂的对话。 每一次匍匐,顺着身体的极限去伸展去触摸,整个身心由颤抖到逐渐呼吸顺畅, 是...

  • 用脑过度

    本来头脑和我们的身体是精密工具, 是作为永生不死的灵魂认知这世界。 头脑的主要作用应该是 - 为你所用。 你,作为...

  • 灵魂修养

    灵魂与头脑、心灵生活与智力生活区别开来。人有头脑,这是可以看见的,而灵魂是看不见的,灵魂在身体的哪个部位,...

  • 直视焦虑

    感受你自己,感受它们流经身体的感觉,发现感觉,拥抱感觉,让灵魂跳出头脑,高高在上地看着身体,看感觉从身体流过,看感...

  • 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心灵得不到解脱,灵魂如何洒脱? 许,是骨子里的优思。你确实没说错,比起常人来,我更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_8则(201711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xc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