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天生是悲观的,原始社会时悲观的人警惕性更高,存活率更高,这是进化的结果,虽然现代社会跟原始社会已经有很大不同了,但是悲观已经成为我们的本能。
悲观资源会被用尽,悲观世界会毁灭,悲观进化会失控,悲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悲观追求物质化让人堕落……
进而越来越多的患了“城市病”现代人在追求一种理想化的复古情节,感觉回到过去,或者回到自然的或者原始的状态,就能追求心灵的安宁,或者对社会更有责任感。
去年看了一本书叫《理性乐观派》,书从人类获得热量、功率、住宅面积、平均亩产量、食物里程等很多的可以量化的参数说起,用详实的数据,论证世界跟过去相比是越来越好的。
哪怕只是跟1955年相比,2005年全球人均收入翻了3倍(数字经通货膨胀调整过),摄入的食物卡路里多了三分之一,初生婴儿死亡率降低到以前的三分之一,人类寿命增长了三分之一。而我们中国更厉害,比50年前富裕10倍,预期寿命长了28年……这些数字只是这本书里的一小部分,大家有兴趣看一下原书。
我觉得最荒诞的是才脱离原始社会没有多久,人类已经开始在呼唤未经工业社会改造的原始社会了。现在看个微博,刷个朋友圈,不呼唤一下野性和大自然,不强调一下郊野广阔的农田和森林就是不行,仿佛都活成了城市丧尸。去年前年突然流行的“逃离北上广”和“一路向西去大理”就是这种心理的社会病。
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处于饥饿状态,所以我们的身体只要有机会摄入热量,就会拼命摄入,身体消耗不完的,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次挨饿。
我们真正意义上脱离饥饿才几十年,对应人类进化的十几万年来说,只是短短一瞬间,所以基因离进化为吃不胖还需要很久很久。
几万年前原始社会采集的人类是相对比较幸福的,每天只需要两三个小时打猎或者采集,足够当天的摄入就可以休息了。一直到几千年前的农业时代,我们驯服了小麦等农业作物,也被土地牢牢的拴死了,劳作的强度大幅增加,农作物的超长生长周期让收获充满了变数。用现代的时髦词语说,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在信息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已经不用为吃饱而发愁了,身边的大部分人包括我,都为吃的太饱而发愁。太多的脂肪堆积在我们的身上,成为了烦恼。
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基因留给我们的是脂肪而不是肌肉,肌肉太过于消耗热量,对于饱一顿而一顿的他们来说,相当于一个贫穷的国家维持一个庞大的常备军,是不可承担的消耗。
如果他们知道现在的子孙后代厌恶的是脂肪,每天吃的太多,还要去健身房或者马路上把多余摄入的热量消耗掉,还要通过反复的自我折磨把肌肉锻炼出来,耗费的更是他们无法想象的热量。估计棺材都要压不住了。
换一个角度想,再过个几万年,随着进化,那个时候我们的后代所需要的基因跟我们现在的可能完全不一样了,一种时移世异的荒谬感油然而生。
人到一定的年纪之后,就自动进入中年了,这跟自我认知无关,主要就是人的社会属性进阶了。大家都这样看你,都认为你是一个中年人,社会对你的容忍度也下降了。要证明自己还年轻,人生还可控怎么办?跑步。
换上跑步鞋,做完热身,打开手机里的音乐播放器,长舒一口气,沿着道路开始奔跑。越过一个个的行人,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悲喜,但与我无关。一辆辆的车从身边驶过,车上的人都心系自己的目的地,全神贯注又若有所思。路过一个个的商店,里面的人各自忙碌着,为着自己充满希望的生活……
跑完步带着一身汗回家,楼下做完拉伸,上楼好好的洗一个澡,洗澡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跑出了马甲线/人鱼线……
这个场景这样描写是不是非常诗意,感觉充满画面感?并且充满成就感,有一种人生在握的错觉。通过大汗淋漓和气喘吁吁,来试图证明自己还没有行将就木。
自从跑步之后,我一直告诉自己,尽量不要变成一个到处见人就说跑步多好多好的人,每当跟朋友交流的时候,我都告诉自己要控制表达欲望,你很难分的清炫耀和分享的区别。
自己一旦过了什么生活,就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有优越感,这是病,得治。前几天跑步的时候,我突然反应过来,其实跑步就是中年人的广场舞,区别可能就是装备好一点,歌单新一点而已。
这样一想,矫情病就痊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