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号,帐号: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婆罗门之子悉达多离开婆罗门,和好友乔文达在沙门苦修三年。后又离开沙门,去聆听世尊乔达摩宣讲法义,朋友乔文达皈依佛陀。
悉达多选择独自一人求道之路,他身处在找寻自我的旅途当中,开窍之后不再试图拜师,他只是更加坚定决心要找自己的道义,却又悲哀地发现自己无处可去。
从悉达多修行之路,我看到自己的影子,当一个人走过很长的路,到人生十字路口之际我们不再不愿意回过头去勉强自己迎合他人。
悉达多中途坠入红尘,定下新目标,即,追逐金钱和物质,他证明了获得财富和一切世人看重之物,于一个会思考、擅等待以及守斋戒之人都是可以轻易实现的目标。
他因此获得了地位和爱情,也被人需要着,但是他活在尘世之间,却意识到自己始终游离于世俗之外。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二部分自轮回那章开始,悉达多整个人物形象变得更为立体。他也曾因遵循欲望沾染世俗,过往修行被他荒废,长期惰性更致使让他变得疲惫、麻痹。
后来,他又沾染恶习,在赌博一掷千金和敛财之间周而复始毫无进取,二十多年在日复一日的世俗生活里逐渐失控,浑浑噩噩度日几近自我厌恶,以至于试图寻死。
后面,他再度觉醒,重新回到求道之路。看了代入感很强烈,就好比“学习”这种行为,哪怕一个人再天才,如若不日日精进,就会得到反噬。不停地走下坡路,回过头等到意识到那一刻可能已经悉达多一样年华逝去,两鬓斑白。
虽然改变任何时候都不算迟,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悉达多那般大彻大悟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重新做人。
有一句评论看到很受用“他一生至此都在轻易地得到然后又主动地失去。”。很少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入世又出世,经历过富贵又安于在河边做个渔夫。但仔细一想人若不入世,又谈何出世,入世让他学习和体验到很多以前未领会过之事。而在与河水日复一日的相处中,终于顿悟出:时间并不存在。
后来悉达多的情人生下一个儿子,他们再度重逢,她离世之后他抚养孩子,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其实很苦恼。儿子也让他体会到爱是天性。也让他学会放手,因为每个人包括自己孩子,亦是独立个体,有他们自己的归途和去处,不能以爱为名束缚、裹挟他们。
后来,悉达多看待世界的眼光跟少年时期大不相同了,开始真正理解人世间的爱,他也走向了圆满。
家旁边有一个湖,阅读本书过程当中忽忆起有一回爸爸划船载我去到湖的对岸,姑且称作湖中岛屿(简称岛屿)吧,爸爸在干活,我在聆听大自然,隐约记得当时带了书或者手机。那是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漫无目的地等待着爸爸干完活收工划船回家。
如今想来如果光凭我自己如何回家?光靠自己甚至都到不到湖中那处岛屿,因那时不习水性,也不懂如何划桨。
虽然人可以凭借多种方式抵达湖对岸,却无法通过除了用船的方式抵达岛屿。当然有条件直升机也可以。(完全承担不起)关键就是彼时凭借个人能力无法抵达。
人生有很多地方是通过他人抵达,但是最终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是一个人踽踽独行,成长的代价往往是以孤独为友。阅读本书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的长河最终要靠自己渡过去。
《悉达多》摘录如下:
1、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有的人,极少数,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2、往往只关注探求的事物。他一无所获,一无所纳。因为他一心想着探求,被目的左右。探求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则意味自由、敞开、全无目的。可敬的人,你或许确实是位探索者。但你却因努力追求目标,而错过了些眼前事物。
3、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智慧令人安详,智慧创造奇迹,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
4、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5、言辞阻碍你获得安宁。因为救赎与美德,轮回与涅槃也只是言辞。世上并无涅槃,涅槃只是个言辞。
网友评论